首页 关于我们 党的建设 新闻中心 产品与服务 人力资源 信息公开 微信矩阵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关于我们
党的建设
新闻中心
产品与服务
人力资源
信息公开

产品与服务

您的位置: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产品与服务 > 正文

工博会 新、智、省!带你了解3型获奖产品

来源: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日期:2025-10-09

在第二十五届中国工业博览会开幕式上,上海航天3型产品获奖。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获得工博会CIIF大奖。商业航天用空间环境适应低成本钙钛矿/BC复合叠层太阳电池、低成本高精度自适应追踪太阳电池在轨测试系统获CIIF高新技术工程奖。

能力拓展,一箭通用

这是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第2次亮相工博会。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作为我国首款4米级运载火箭,具有高可靠、高安全、高效率的技术特点,主要承担太阳同步轨道和低轨卫星发射任务。火箭采用两级构型,卫星整流罩可灵活配置5.2米和4.2米直径,支持单星、多星不同任务类型。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12吨、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6吨,在我国两级单芯级火箭中运力最强,运载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已圆满完成两次飞行任务,分别于2024年11月30日和2025年8月4日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进一步完善和拓宽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型谱,开创了新的直径系列,助力我国航天运输体系的高质量发展,也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火箭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新研的3.8米直径箭体。型号研制团队基于我国新一代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YF-100系列的改进成果,和我国铁路运输能力最大包络边界约束,经过反复论证研究,并与铁路部门做了大量运输试验,最终实现对4米级箭径这一技术的突破。“这使得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既能通过铁路运输至我国各发射场,又可以实现箭体直径与发动机数量的最佳适配,实现能力拓展和一箭通用。”火箭专家赵志杰说。

与此同时,该型号火箭的商业基因十分突出,多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降低了研制和发射成本,提高了火箭性价比,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其在国内首次突破了铝锂合金贮箱、健康诊断管理、全三平无人值守、牵制释放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其中,铝锂合金贮箱利用其相同质量下更高强度的特征,在攻克其制造工艺、焊接工艺等技术后,通过应用至末级贮箱,实现结构减重、运载效率提升。同时,火箭选择“水平组装、水平测试、水平转运”的“三平”测发模式,测发流程简捷、发射区占位时间少,可大幅缩短发射周期,也更加适应当前商业发射时间紧迫的市场环境。此外,牵制释放和健康诊断技术可以对火箭进行起飞前及飞行中的实时“体检”,一旦发现故障,可实施紧急关机或飞行任务的重新规划,这使得火箭拥有“发射健康安全自决策”的能力,有力推动了我国运载火箭智能化、自主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不仅“能用”,还要“好用”“用得省”

太阳电池阵是航天器唯一的外部能量来源,被称作航天器的“心脏”。但随着商业卫星物理电源技术朝着低成本、高效率和高可靠的趋势发展,商业空间飞行器太阳电池却面临着“价格高的用不起、价格低的不可靠”等难题。商业航天用空间环境适应低成本钙钛矿/BC复合叠层太阳电池便是有望降低空间太阳电池成本的可行途径之一。

该产品由811所上海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研制,致力于在极端太空环境中实现空间太阳电池高性能与低成本的统一,为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提供高性价比能源支撑。上海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王顺介绍,在上海市《关于本市推进空间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指引下,该项目积极响应商业航天发展需求,旨在突破传统空间太阳电池的高成本瓶颈。“要让太空能源不仅‘能用’,还要‘好用’‘用得省’,真正助推商业航天‘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该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创新性地采用了“空间防护膜系+抗光衰改性钙钛矿顶电池+BC底电池”3层低成本高可靠结构设计。其中,最外层的空间防护膜系犹如“防护罩”,有效抵御原子氧、紫外辐射等空间环境侵蚀;中间的改性钙钛矿顶电池像“高效捕光器”,能稳定吸收太阳能并减少性能衰减,同时可有效抵御电子辐射对底电池的损伤;底层的“底电池”则作为坚实后盾,与顶电池协同提升发电效率。“依托近年来地面用太阳电池的新技术,实现接近传统空间太阳电池的发电效果,尽可能适应低轨环境下的高低温、原子氧、电子辐射等太空低轨环境的残酷‘考核’。”王顺说道。

目前,团队正重点攻关电池在低轨环境中的综合可靠性、组阵封装工艺等关键技术,同步研发柔性钙钛矿电池组件,未来力争形成多型号谱系产品,并积极参与或牵头相关团体、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推动行业规范的落地,为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物理电源领域低成本新技术开发积累经验。

一位常驻太空的太阳电池“全科医生”

随着中国航天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期,航天器电源系统亟需升级。如何验证太空中太阳电池新材料、新技术的可靠性?如何推动空间太阳能利用技术走向成熟?太阳电池在轨测试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不仅是连接地面研发与太空应用的桥梁,更是保障航天器长期稳定运行的“生命线”。

低成本高精度自适应追踪太阳电池在轨测试系统由811所上海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研制,搭载于卫星或空间站上,能够实时测量太阳电池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关键参数,自动绘制特性曲线,追踪最大功率点,并将数据实时传回地面,用以分析太阳电池在轨性能衰降规律,验证其设计模型和地面实验的准确性。

该系统实现了四大核心性能的突破:不仅具备精准监测能力,电压与电流采集精度优于千分之一,温度测量精度达到±0.1℃,为太阳电池提供“太空级”生命体征监控,还拥有智能自适应特性,通过高带宽扫描技术自动匹配各类太阳电池,实现“一机多用”。同时该系统支持极速扫描,最多可6通道同步测量,瞬间完成全特性采集,更具备强大的数据存储与传输能力,确保海量数据“存得下、传得回”。

“所有这些性能均经过在轨卫星实测验证,为我国航天器电源系统在轨可靠运行提供全周期、高可信的数据支撑。”上海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杨肖锋补充道,“正如一位常驻太空的太阳电池‘全科医生’,该系统不仅实时守护太阳电池的健康状态,更显著提升了我国航天器电源系统的在轨验证能力,为我国航天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可靠空间能源技术保障。”

集团网群

网站链接

京ICP备13027524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元江路3888号 邮编:201109

网站管理邮箱:news@sast.cn 网站运维电话:021-24180000 传真:021-24180188 网站维护: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隐私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