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并行,精准布局“一盘棋”
时间过半,任务超半,但装药车间丝毫没有放慢攻坚的脚步。车间瞄准决胜关键期,成立攻坚指挥部,聚焦资源缺口和技术难点,用图表讲进度,用数据算细账,将生产任务细化分解至“周、日、小时”三级颗粒。制定“产能评估、资源重组、流程优化、技术跃升、动态调控”的“五步并行”战略,部门内工艺、生产、管理三线联动,以系统工程思维持续撕开攻坚突破口。
面对生产高峰期人员、设备、场地的巨大压力,车间联合第五研究室、质量处、技安环保处、运行保障处等部门,深入一线察实情、谋实招,全面识别瓶颈短线,制定目标清单、措施清单和风险清单,建立“日清、周议、月评”穿透式管理机制,以“一盘棋”的运行模式实现资源的最优调配。车间办公室的两块黑板上悬挂的“攻坚作战图”,按照正常、预警、延误将任务进度分为绿、黄、红三类,对风险短线任务进行重点协调和资源调配,实行一对一监督,点对点推进。车间领导、安全员、设备员更是组成“飞行检查团”,通过每日巡检、每周抽检的形式覆盖各工序关键控制点。截至目前,车间累计协调设备冲突、人员短缺等问题24项,确保“管理千条线,攻坚一张网”——10项攻坚重点任务成功交付,9项任务稳步进行,为实现全年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智改数转,设备攻坚“添利器”
“任务量翻番,人还是这些人,所以必须要向自动化要效率、向工艺要产能。”装药车间李主任的话,道出了设备攻坚的核心思路。面对人员、场地的刚性约束,车间以“机器换人”和“工艺革新”为抓手,让老设备焕发新生、让新工艺释放产能。
走进车间,机械臂灵活舞动,自动化装备高效运行,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任务量骤增,绝热层自动化生产线、包覆药柱自动整形系统等“老伙计”持续发力,将操作人员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成为打赢攻坚战的“神兵利器”。同时,车间集中技术力量围绕瓶颈工序靶向发力,实现了新研制的全自动包覆套连续挤出成型系统、浇注工装自动清洗等设备的快速应用。工艺团队经过40余次试验,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高粘度无溶剂衬层自动成型系统,大幅提高了产品质量一致性。上半年,车间完成12项工艺改进,直接带动产能提升近20%。
面对攻坚任务多品种、变批量、产研并重、混线生产的现状,车间积极推动推进剂原材料人工称配料管理系统的改造升级,成功打通设计、工艺、仓储、现场的数据链路,实现原材料入库、领用、配比全流程跟踪。“以产品为主线、以工艺为驱动、以质量为主导”的装药车间制造运营管理系统,则加速了重点产品质量数据包建设进程,质量信息反馈效率提升20%以上,以高质量确保高品质交付。
育强固根,激发全员“精气神”
“攻坚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是顶梁柱。”装药党支部刘书记将这句话郑重写入“攻坚作战图”,更将其转化为车间全体职工的共同信念与行动准则:组建以党员责任团队和青年突击队为主的攻坚小组,瞄准包覆套连续挤出、推进剂浇注工装装配等环节专项突破;由骨干人员牵头深入班组分析工艺细节,优化衬层成型工艺、调整推进剂混合参数、改进银丝张紧度控制方式,让单次投料能力连续跃升;青年党员四个月内奔赴15座城市,协调完成3处工房适应性改造和35台新增设备的调试与验收;针对预研型号实施工艺师全程跟产机制,车间更是建立快速响应流程,实现全工序生产问题“5分钟响应、30分钟解决”。
在一线,操作人员更是自发组建 “拼搏互助组”,推动多能工培养。 15名员工主动考取跨岗位操作证,实现岗位间灵活补缺,累计完成互助122次,有效缓解了人员短缺压力。浇注组班组长老杨创新实施“2+1”帮带模式,由两名熟练工与一名实习员工结为互助团体,助推青年技能人员迅速成长。“多亏两位师傅带教,现场实操加上系统学习,我进步特别快。”青年员工小张说道,他入所后经过系统培训和“2+1”帮带学习,现已成为小尺寸发动机推进剂浇注的主力,而且自己已成了能带徒弟的师傅。
在这里,没有“你的任务”“我的工作”,只有“我们的攻坚”。每个人的肩膀都扛起一份责任,每个人的汗水都融入同一份答卷。面对这一场“大考”,装药车间全体成员以主动作为的担当和迎难而上的勇气,协同作战、勇往直前,就像无数条溪流汇聚成江河,向着“打赢攻坚战”的目标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