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院各单位已全面吹响奋斗号角,严起来、紧起来、动起来,坚定履行强军首责,项目管理、科研生产、外场试验......各条线分解细化,实干画卷全面铺就。
“5、4、3、2、1,发!”随着指令的最后倒计时,发发火工品顺利起爆,天线如大鹏般缓缓振翅,在大理石气浮平台上徐徐展开,812所总装中心攻坚团队的每一个人都目不转睛地锁定着展开装置——那些在过去一个月齐心协力、不断创新的攻坚成果,此刻正在接受最终的考验。
资源保障筑起不倒后墙
大型复杂天线装配是型号研制的最高难度任务之一,时间紧、任务重,812所总装中心在研制初期便以“战时状态”集结精锐力量,组建专项突击队。“当得知自己成为突击队队长的那一刻,双肩仿佛压上了重担。”总装中心工艺师小王回忆道,“领导在动员会上强调,无论遇到多大的挑战都必须扛得起、担得住,为收官之战筑稳‘后墙’。”
与此同时,部门领导全程督导,统筹调配人力资源、设备物资及技术支援,构建起覆盖全流程的保障体系。团队在每一项任务开展前,都预先梳理工装仪器、关键设备及辅助材料清单,建立动态储备机制的同时,实行需求每日报备制度,精准预判次日人员配置、装备部署和工具需求。总装中心袁主任表示:“这种精细化运作模式有效规避了任务推进中的潜在风险,在关键节点实现了‘人机料法环’要素的无缝衔接。真正做到不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在风险控制方面,总装中心采取了全过程、多维度的风险管理策略。每日早班会上,团队提前识别并评估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攻坚过程中,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晚班会时,再复盘当天操作情况,梳理经验教训,并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实现了全过程“零质量问题”,为812所打赢卫星总装攻坚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兴设备助力卫星生产
“研制道路上少不了创新,我们设计新设备、改造新工装、钻研新技术,让卫星制造始终走在快车道。”总装中心侯主任谈及创新成果时,总是难掩兴奋的神情。
SAST9000新平台研制是总装中心面临的一个技术高峰。该平台存在部件刚度低、尺寸大等问题,在满载重力场作用下容易产生变形,对重力卸载精度要求极高。总装中心迅速集结力量,组成专项技术团队,开展重力场卸载状态变形分析以及重力卸载低阻尼多维随动技术研究,并通过一系列数字仿真技术预先建立方案,集中力量破除关键难点,为研制任务打下扎实基础。“随着重载高可靠质量特性测试系统的建成,我们的质量特性测试能力从3.5吨提升至8吨,可以满足当前所有卫星型号的质测需求,并已成功应用于型号任务,各项测试结果都符合设计指标要求。”总装中心工艺师小於说道。
卫星研制任务紧张,工装需求随之增加,总装中心探索新方向,解决老难题。团队根据卫星外形尺寸对已有操作平台进行改造,以适配当前型号卫星载荷舱总装AIT操作。“改造后的操作平台可完成80%以上卫星平台舱顶部和载荷舱舱内的总装AIT工作,减少了AIT过程中升降车的使用频率,降低了操作风险,实现了工装的重复利用,还降低了成本,一举两得。”侯主任信心满满。
齐心协力磨炼一岗多能
卫星的总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技术领域和多学科交叉协作。总装中心通过岗位融合的学习模式,实现了跨领域知识的深度融合。“他们在总装过程中展现出专业素养和应变能力,在不同技术领域间自如切换。”总装中心徐主任介绍:“复合型能力不仅减少了装配过程中的人员更换需求,更有效缓解了人力资源紧张的问题。”通过培训,工艺人员增强了自身技能,拓宽了业务领域,确保了研制任务的顺利推进。
同时,技能人员依靠岗位融合的学习成果,突破“机-电-热”技术壁垒,具备了单机安装、天线装星、电缆敷设、整星姿态控制、阵面精测、接插件连接、热控多层包覆等一系列操作能力。“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六边形战士’。”徐主任的语气中带着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