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院各单位已全面吹响奋斗号角,严起来、紧起来、动起来,坚定履行强军首责,项目管理、科研生产、外场试验......各条线分解细化,实干画卷全面铺就。
“早上好!”当清晨的阳光洒向大地,811所的职工们迈着沉稳有力的步伐走向各自的工位,科研人员的手指在键盘上灵活跳跃,脑中迸发的工作灵感化作音符,铺满一页页的“攻坚乐谱”,一幅奋楫扬帆的奋战图景正在东川园区徐徐展开。
高效协同,电源系统多维突破
“叮铃铃——”清晨的阳光刚漫过811所科研仿真楼9楼的窗台,空间科学电源系统部的电话铃声就已此起彼伏。“可以通过新的架构形式解决数字电源隔离宽范围调节输出!”年轻设计师董宇的嗓音穿透大家的讨论声,给冥思苦想的研制人员带来了新的思路。
走廊里传来急促的脚步声,设计师蒋汉、张俊林抱着一沓厚厚的图纸小跑进门。这个清晨如往常一样,在键盘声、电话铃声与技术术语交织成的特殊交响乐中,拉开了空间科学电源系统部一个工作日的序幕。
这时,角落里突然爆发的掌声打断了讨论——原来是三个青年工程师终于确定了电源控制器减重设计的方法,他们击掌的剪影,被朝阳投射在写满公式的白板上。
作为811所生产设计的抓总部门,空间科学电源系统部今年持续面临高密度发射态势:载人飞船、货运飞船、深空探测任务稳步推进,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对能源系统供电安全性和健壮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多个重大工程产品研制交付任务同步进行……计划满,任务重,面对多个领域的迫切研制需求,空间科学电源系统部积极寻求多型号并行的破局之道。
“我们打破型号界限,各型号人员互为机动备份岗,不同项目组的技术骨干就像航天器的模块化组件,随时能重组为新的‘最强大脑’。”空间科学电源系统部部长侯飞说。队伍中的新生力量也积极发挥力量,“95后”设计师李恒和张文杰主动作为,推进并完成联试间改造及超20台/套新自动化测试设备的落地和运行,使型号联试效率提升50%。
沟通也是攻坚中的重要一环,部门建立了“管理服务型号”沟通机制。“部门领导每日参加班组的班前班后会,根据反馈做好型号服务保障,实现问题‘日清日结’。不仅缩减了时间成本,还集结优势力量快速解决技术推进难点和问题,保障各型号进度按计划有序推进。”空间科学电源系统研究室主任陈波说道。
守护“心脏”,彰显空间电源担当作为
“电源状态判读正常!”当这句铿锵有力的口令响彻在北京飞控中心和上海分布式飞控支持中心时,811所电源分系统人员松了一口气,这是对他们24小时轮班值守最好的回报。
空间站组合体在轨工作模式多、光照条件复杂、在轨状态设置多,为了航天员在太空顺利度过每一天,团队成员需要全天候地监控电源性能数据。811所为保障空间站正常运行的能源“心脏”——电源系统,制定了数据分析、性能预计、健康诊断等一揽子方案。
“我们还组建了专职外场测试队伍,来支撑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正常运行。”侯飞介绍道,上海、北京、天津、海南、酒泉,团队成员们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奔赴在各大基地。365个日夜,9000人次电测,五地青年心连心,飞控协同齐补位,是他们精益求精的坚守。为便于外场测试队伍快速上手,设计师周少云、贾智翔编制了测试手册,为实现空间电源可靠运行筑牢坚实基础。
数字赋能,实现产品研制的转型升级
由于论证项目和产品研制周期的缩短,传统依靠人工方式开展产品研制的模式已不能满足进度和质量要求。在集团公司建设数字航天的大背景下,811所扎实谋划数字化转型战略,部门也积极响应,让数字化转型赋能产品研制。
“我们积极开展自动化测试产线建设,实现‘两船’型号联试自动化、PPU测试自动化,开展‘两船’型号常态化小批量组批生产模式转型,测试效率平均提升30%以上。”电推电源与软件产品研究室主任张玉介绍道。
此外,部门还开始探索电子电源单机模块化建设模式,打造分流模块、PPU阳极电源模块、嵌入式产品等专业平台,开展系统级资源库建设,推进产品集成设计与开发流程建设。“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初步实现了以数字化、流程化为驱动的产品研制模式转型,有力助推了811所高质量发展。”侯飞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