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院各单位已全面吹响奋斗号角,严起来、紧起来、动起来,坚定履行强军首责,项目管理、科研生产、外场试验......各条线分解细化,实干画卷全面铺就。
步入806所科研生产一线,车间内焊接弧光闪耀,试验台上数据闪烁,会议室里争论激烈,一幕幕枕戈待旦、只争朝夕的奋斗图景栩栩如生。
协同攻坚:奏响高效推进“奋进曲”
研制周期压缩、批产任务激增、技术攻关叠加,面对“多线作战、齐头并进”的复杂局面,806所倒排计划,分析瓶颈短线、优化流程、召开专题调度会……一项项措施使任务前进的步伐有条不紊。
“面对收官之战,除了做到目标任务、重点要求、关键措施、时间进度、责任人员‘五明确’外,所层面还成立了五大攻坚组。”据科研生产处处长罗处介绍,806所聚焦关键环节,跨部门组建综合、质量、物资、运行、生产五大攻坚组,打造协同工作平台,确保各项任务能够按期高质量完成。
为进一步强化保成功的能力,806所组织科技委专家成立装药技术状态审查组,对装药生产技术状态的可行性、安全性等维度严格把关,深度剖析潜在风险与技术难点,全面指导装药生产,夯实质量基础。
粮草先行:筑起科研生产“坚实后盾”
清晨,806所物资仓库,采购员小王和库管员小章正在忙着整理当天需要配送的物资。他们仔细地核对每一个零件、每一箱材料,确保数量和批次都符合要求。小王一边清点,一边忙不迭地说:“我们抓紧,清点完后就尽快入库,提醒使用部门开单领用。”
“物资要跑、要跟、也要抢!”据物资供应处处长曹处介绍,早在年前物资供应处就提前谋划开展型号物资备料。今年一开工,主管所领导更是带领团队辗转9个城市,走访了10家原材料供应商,参与到供应商的生产排产中,保证所需材料保质保量按节点供应。
为了确保物资到货后能够提供足够库容,物资供应处采取尾料自行组批、返厂组批等方式释放库容,全力保障物资供应不拖生产的后腿。
在强化资源补足产能短板方面,806所同样不遗余力。晚上6点,装药车间设备管理员小蔡一头扎进设备堆里开展设备调试。他熟练地设置工艺参数,动作如行云流水,可眼神却不敢有丝毫懈怠。当接通电源,听到设备发出平稳而有力的运转声,小蔡长舒一口气,转头调试另一台设备。
为了补齐部分工序的能力短板,自2024年12月以来806所自筹资金增加了50余台套设备。为了保障科研生产的正常运行,同时保证设备能按时投入使用,所有的调试、验收等工作都在生产间隙加快进行。
双轮驱动:赋能激活“新引擎”
面对翻倍增长的科研生产任务,“人手不足”像是横亘在前行路上的巨石。“一季度,我们抽调上海本部装配人员支援湖州基地总装车间装配,并与专科院校对接引进了多名航天订单班实习人员补充到生产一线。”人力资源处处长高处介绍,806所还积极探索绩效、奖金与任务直接挂钩、向生产车间倾斜、加强时效性等措施,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智能制造同样在颠覆传统模式。位于上海本部的机加工及部装车间内的焊接制造单元生产现场,待焊零部件立库正在进行零件出入库自动化、配送。焊接组组长小高正实时查看着车间待焊零部件情况。相较于传统平面存储方式,立库空间利用率提升200%,工作效率提升150%,大大降低了仓储成本和人力成本。
面对激增的任务量,806所积极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深度融合,力求从制造端进行能力升级。目前,仅机加工及部装车间就已建成4条DR检测自动化生产线,2条涡流检测自动化生产线。全自动化的流程控制实现了标准化检测,操作人员仅需开展简单前序准备工作,之后零件上料、检测到下料过程均由智能系统控制,大大减少了重复性的繁琐任务,保证了产品检测稳定性与可靠性。
击鼓催征,奋进不止。在这场攻坚大考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拧紧的每一颗螺丝、校准的每一个参数,反复验证的每一组数据都镌刻着奋斗的足迹。这些,也终将会化作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