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托举下发射升空。回望飞天路,自1999年神舟一号成功首飞以来,26年间,20艘神舟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将26名航天员送入太空,“感觉良好”的背后,离不开一套强大的电源系统为航天员的生命保障,为科学实验提供稳定能源。“从‘安全用电’到‘自由用电’,电源作为飞船的心脏,不断迭代升级,渐趋成熟,如同航天员的‘生命线’,时刻保障着他们在太空的安全与舒适”。811所钟丹华如是说。
安全用电,从零起步守护生命线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在载人航天的起步阶段,确保安全是首要任务。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电源的核心目标,就是保障航天员的基本生存和飞船的正常运行,确保飞船“上得去、回得来”。
从源头开始,从第一艘神舟飞船开始,为确保载人航天任务的圆满成功,电源设计人员始终将安全性可靠性设计放在首位。任务的开始,他们从无到有、从零起步,经过充分验证,确定了五种电源兼容混合的飞船电源工作模式。随后又相继攻克了不同类型的电源并网、满足扩大发射窗口需求、电源故障模拟与仿真、能量平衡分析等难题,充分验证了飞船电源的系统稳定性和工作可靠性。
这一时期的电源虽然功能基础,却填补了我国空间电源领域的多项空白,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神舟一号的无人飞行,到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再到神舟七号乘组圆满完成首次太空行走,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这套安全可靠的电源系统默默守护。从零到一的突破,是载人航天安全用电的第一道生命线。
舒适用电,为太空生活注入温度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从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一号,这个阶段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开始更加注重提升航天员在太空生活和工作的舒适度。
这个阶段的飞船,任务周期更长,航天员在太空停留的时间更久。除了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和飞船运行,他们还需要开展各种科学实验、设备操作,甚至进行更加丰富的日常生活,这就对电源的功率和可靠性、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满足这些新的需求,神舟八号电源迎来重大升级:供电结构由两机组升级为三机组,采用了约28%光电转换效率的三结砷化镓太阳电池,单组镉镍蓄电池容量升级至70安时,锌银电池的使用寿命增加100%,整船供电能力突破1800瓦。这一升级满足了飞船与天宫实验室对接期间的高负载需求,同时,也让航天员在太空吃上热饭热菜成为可能,为航天员的太空生活注入了温度。
在神舟十一号30天飞行任务中,景海鹏和陈冬两位航天员进行了更长时间的驻留和更复杂的试验,这对电源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事实证明,升级后的电源经受住了各种任务工况和光照条件的考验,为航天员在太空的舒适生活和高效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智能用电,适应空间站复杂环境
在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神舟飞船电源迎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其面临的不再是单一航天器的稳定供电,而是如何在复杂的空间站组合体中,应对瞬息万变的“能源迷宫”,这时的飞船电源升级得更加智能,展现出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
钟丹华介绍,飞船需在空间站“一字型”“L型”“T型”等多种组合构型下长期运行,频繁的光照条件遮挡变化对飞船太阳翼发电能力构成挑战,对整船的正常用电带来难题。从神舟十二号到神舟十五号,团队因“船”而异,为每艘船“量身定制”了供电方案,进一步提升飞船电源适应不同使用环境的能力,并可与空间站实现智能并网供电,动态适应了复杂环境下不同的遮挡状态、停靠状态、飞行状态变化。
从神舟十二号任务起,每艘神舟飞船发射时,地面会同步准备一艘同型号应急救援待命船。这艘飞船具备快速发射能力,为了保障航天员的绝对安全,电源系统经过多次试验、充分验证,也确保具备发射场长期待命、应急救援的快速发射能力。如优化储能蓄电池的处置策略,使其在快速发射任务和正常发射任务中均能保持高效性能;又如开展太阳电池翼和火工品随舱长期待命储存试验,确保长期的收拢压紧对展开功能没有影响。
这一阶段的电源还强化了飞控监控能力。航天员在轨时间从30天延长到3个月再到6个月,研制团队探索了长期飞控管控模式,加强了飞控数据的自动化判读和自动化监测能力,并让飞控工作变得越来越智能化,为航天员安全加上“智能保险”。
自由用电,打造坚韧“生命之舟”
空间站常态化运营后,神舟飞船成为穿梭于天地之间的定期“航班”,承担着重要的天地往返运输任务,将航天员送往空间站,并在任务结束后安全返回地球。此阶段,神舟飞船电源迈入“自由用电”时代,既能独立供电,也可与空间站实现并网供电。同时,电源应对故障和突发情况的能力更加强大,安全性更成熟,为航天员打造了“生命之舟”“安全摇篮”。
面对新环境的使用需求,神舟十六号和神舟十七号电源相继对太阳电池驱动系统、驱动机构进行了升级,以便更好地承受空间站常态化运营阶段各种复杂的外部力量,让电源以更“健壮”的体格“守护”航天员安全。
在神舟十八号飞船上,锌银电池寿命再次延长了20%,支撑飞船在轨停靠时间大幅增加。同时,首次采用锂离子蓄电池替代服役17次的镉镍蓄电池,为整船减重了50公斤左右,为货物运输腾出更多空间。锂电的引入不仅提高了能量密度,还大幅简化了在地面和飞行任务中的使用复杂性,为其配套的三重冗余充电控制系统,更为电池上了“三道保险”,将航天员用电的安全性可靠性推向了新高度。
从安全用电到自由用电,神舟飞船电源的进化史,是一部中国航天人攻坚克难的创新史。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在为航天员打造更安全、更舒适、更智能的太空家园。随着后续任务的推进,电源将继续向能量更高效、用电更便捷的方向进化,为中国航天的星辰大海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