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院各单位已全面吹响奋斗号角,严起来、紧起来、动起来,坚定履行强军首责,项目管理、科研生产、外场试验......各条线分解细化,实干画卷全面铺就。
一阵晚风从半开着的窗户溜进来,似乎还裹挟着玉兰花的清香,集中办公的房间内,墙边堆放着整齐打包好的材料,桌上的咖啡依旧温热,袅袅热气缓慢升腾。显示器的荧光映照在设计师们专注的脸上,他们的目光在屏幕和手边的数据间快速切换。“这些是明天要送去北京的材料,大家再加把劲。”项目负责人静姐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越发密集的键盘敲击声似乎是对她的一种默契回应。
类似这样的场景在802所并不鲜见,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802所全年产品交付量较去年增长1.88倍,生产节奏大幅加快。而在研制方面,多个项目通过竞标后便转入结题验收的关键时期,在短时间内需要完成性能验证、鉴定的冲刺。面对挑战,全所干部职工拧紧发条、动足脑筋,时时刻刻不放松,每个环节都加足马力,势必要拿下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非常时期的非常方法
作为802所主要产品的设计总体部门,第五研究室的玄主任内心一直在盘算着资源的调配,办公室的看板上密密麻麻地列出了部门承接的任务以及相关的安排,在纵横交错、抽丝剥茧中,纷繁的任务逐渐明晰。面对人员、节点、场地和设备不足的三大难题,玄主任表示:“非常时期,必须用非常方法!”
前期,所内通过“转产”到“转场”的战略调整,将技术状态相对稳定的产品测试环节调整至总装总调车间,这样一来,原本需要研究室内好几个设计师完成的测试,现在只需一人跟进保障即可。这一措施将设计师们从繁重的生产测试任务中解放出来,进一步保障型号攻坚的产品研制。
针对竞标新形势,部门结合专项攻关经验,采用“总-分-总”开发模式,由多个项目团队集中讨论算法、模型等设计需求,再通过任务分解进行开发验证,根据型号需要将开发模块进行集成汇总,实现技术攻关的协同和开发效率的大幅提升。部门对人员、设备等资源则采用“有限分配+动态调配”的管理模式,针对个别型号或项目固定暗室和测试设备等资源,保持连续可靠稳定的工作状态,其余型号或项目则定期收集需求,结合部门预留的小部分资源进行统筹分配,避免闲置和浪费,确保资源都流向需求最大、最急的地方。
部门联动的人员保障
科研生产部的李部长刚结束部门会议,正专注地梳理车间产线数据,他指出了生产攻坚的重点:“现阶段的核心矛盾是在高速运转中如何确保‘零缺陷’。”人员保障便是关键。
在生产现场,为快速补齐产能短板,集中强化电装、绑线、微组装环节的产能,人力资源处吸收了一批优秀技能人员,通过所内考核后持证上岗。在车间管理上,对单个生产工序施行定人定岗制度,并结合一对一带教和“师徒互检”机制,形成点对点管理与责任追溯机制,确保快节奏生产下不会发生混料、错装等低层次问题。同时,工艺、质量、保密等条线为新进人员开展了多轮次多层级综合培训,牢牢守住质量、安全、保密的红线底线。
除此之外,型号管理人员与设计人员也实现了深度融合。第五研究室最近多出了一个特殊的工位,研究发展部的调度小刘直接将办公地点设在了一线。过去,一个调度需要兼顾多个型号的资源调配,鉴于研发攻坚形势的日益紧迫,研究发展部与各研究室迅速调整策略,围绕关键项目组织调度、设计师集中办公,让原本需要层层汇报的协调事项可以面对面直接传达,让原本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进度滞后可以通过及时沟通避免。“在现场,我能更快地掌握设计师们遇到的难点,也能迅速协调解决,尽管研制节点的压力仍然存在,但项目团队的响应速度得到了明显提升。”小刘说道。
直达工厂的物资抢购
一号楼五楼的走廊里,物资采购员小王行色匆匆,正为晚上的出差做准备,这是他这个月第三次前往厂家协调物资交付工作。
“我们需要的产品十万火急,可对方厂家的订单量也爆棚,人家不一定把我们的产品排在前头。”小王此行的目的便是去“催货”。这项产品是影响产品交付的关键,由于供货慢等问题,成为了项目攻坚的重大瓶颈。所领导、部门领导、采购员们纷纷前往现场逐级对接,与对方的厂领导、生产部门、产线组长积极沟通,保证供应、促进排产。
走进办公室,物资管理处的杨处长正忙碌地协调着工作安排。提及采购的现状,杨处长这样说道:“研制就是在争分夺秒,不确定性较多,今天安排好一批紧急采购,明天可能又要追加新的订单。”风险的及时识别和策略的快速调整考验着这个部门的每一个人,既要迅速响应物资需求,又要避免浪费和囤积的现象出现。为满足生产要求,物资处建立了应对机制,由项目管理部门和设计师有效配合,形成一个任务一张清单的模式,根据型号类型对部门内负责齐套的人员进行分工,先按类别进行内部资源调整,再由部门领导进行总体的协调,调动全所资源以解决型号燃眉之急。
夜色渐深,办公楼里的灯光依然明亮。802所的每一份坚守、每一次突破,都在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战写下最有力的印记。从研究室到生产线,从物资调度到外场协调,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全力以赴。面对挑战,他们以智慧破局,以协作聚力,以韧劲攻坚,在时间的缝隙里抢出效率,在资源的极限中挤出空间。击鼓催征,奋进不止,这场攻坚战的终点,必将迎来胜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