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试,随着八院智能技术“一所一应用”专题行动的推进,各单位积极开展对于AI技术赋能主业发展的探索,赋能卫星研制、升级智能工厂、驾驭国产大模型,紧扣制约科研生产效率和质量的难点,形成AI破题新思路。
509所:让卫星研制更智能
509所积极推进卫星总体设计、星上自主任务规划、卫星应用、在轨管理等方面AI布局应用,让卫星研制更智能。
让AI赋能卫星总体设计。509所正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卫星总体设计流程,使其覆盖结构、布局、热控和星载软件开发等环节。以结构设计为例,引入遗传算法优化SAST9000承力筒,设计时间可从6天减至2天,同时较传统算法设计结果减重6%。该技术计划应用于卫星整体构型、桁架结构的拓扑优化设计。
让AI赋能星上自主任务规划。探索“动态感知—决策闭环”技术,基于轻量化混合精度模型架构,通过多源数据在轨实时融合与态势分析,利用特征变量提取与机器学习模型自主生成任务序列。目前509所已开展仿真验证,计划形成支持千星万端的星座自主运维和高效运行,实现星间任务负载动态均衡与自主认知迭代。
让AI赋能卫星应用。509所自主研发了气象环境参数智能反演、灾害应急产品生成以及图像智能解译技术,有效支撑多套地面应用系统建设。将进一步基于大模型,充分挖掘人工智能技术在卫星图像智能解译、气象环境保障等领域的巨大赋能潜力。
让AI赋能卫星在轨管理。509所通过构建基于大模型技术的智能平台,将卫星在轨运维、日常监测值班、异常判识处置、故障预警预测以及数据产品开发等环节进行智能化业务融合,实现了故障知识问答、故障知识搜索推荐等功能,提升了对在轨卫星的监控保障能力。
800所:推进“老厂换新”智能工厂建设
在AI赋能“老厂换新”的浪潮中,800所秉持“夯实优势基础,拓展新质能力”双管齐下,在智能检测、总装维保等领域不断推动人工智能应用的增长飞轮。
基于深度学习的航天产品智能检测。针对产品检测过程中焊缝、铸件等缺陷人为判定效率低,数据传递不通畅的问题,800所融合焊缝缺陷机理、物性和成分分析,结合基于深度学习的缺陷识别算法,开发了基于AI的智能云检测平台,实现从缺陷监测图像自动获取、图像在线预处理、缺陷智能评判、质量数据统计分析和全流程质量追溯等功能的智能化集成应用,推进精细化质量管控,降低不合格率,持续提升产品质量,缺陷识别效率提升90%以上。
基于生成式AI的产品总装与维保智能辅助决策。800所正在积极布局总装专业语料样本体系构建、基于人类反馈的生成式AI模型强化学习、基于检索增强生成的问答推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开展面向现场生产服务的试点型号总装工艺知识智能问答、面向售后维保的知识智能问答和总装生产故障智能诊断与处理等应用,将实现总装专业知识积累与利用从以个人为主体向以专业为主体转变、提升总装科研生产工艺技术服务与售后保障的质量。
802所:AI赋能研发管理与生产创新
802所在智能工厂建设过程中先行先试,自主研发了多型装测一体的数字化装配单元,通过引入AI视觉检测技术,结合神经网络算法对检测参数及检测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实现了点胶、装配、焊接等过程质量的自动识别与缺陷智能判定。
同时,紧密围绕主业发展需求,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力,初步构建了国产大模型DeepSeek-R1创新应用体系。
在管理层面,该模型通过建立“质量工艺知识库”革新传统知识管理模式,针对航天装备研制过程中零报告问题碎片化、检索低效等痛点,采用检索增强生成技术,实现知识动态关联与精准匹配检索,设计师输入问题即可快速获取历史案例成因与解决方案,零报告问题解决效率提升显著。目前知识库已在“制度百问”“质量问题助手”等场景落地,支持结构化数据管理。
在科研层面,DeepSeek大模型深度融入核心场景,在Matlab编程辅助、研究方案编写中,化身“科研全能助手”,实现了自动生成仿真代码、智能编写技术文档。在此基础上,802所进一步探索行业大模型在数据生成、智能决策与目标识别等方面的创新应用,提升装备研发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同时,802所正聚焦多模态理解能力深化“满血版”DeepSeek开发,打造主动推送知识的智能决策系统,探索“知识找人”的主动推送与闭环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