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党的建设 新闻中心 产品与服务 人力资源 信息公开 微信矩阵
新闻中心
企业要闻
一线新闻
人物风采
媒体聚焦
视频中心
专题网站

一线新闻

新春走基层丨以“蛮拼的”姿态奏响新年“开局曲”

来源: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日期:2025-01-21

编者按

新春启航,2025年型号工作任务重、难度高、影响大,如何精准施策、系统推进工作并紧盯短板瓶颈聚力攻坚成为各单位策划的重点。试验场、研究室、厂房内……各单位干部职工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加快生产、保障科研的工作中,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奋斗的气息。上海航天开设“新春走基层”特别栏目,共同见证他们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人勤春早功不负,奋斗实干启新程。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806所全体干部职工火力全开,铆足干劲争上游,为全年科研生产任务的完成开好头、起好步。

全面布局 齐抓共干

奏响高效生产的“前奏曲”

1月2日早上,装药车间办公室,车间负责人李主任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认真梳理车间新一年的科研生产计划,桌边的电话不时响起,向他汇报着当日的进展。2025年,806所任务总量再创新高,作为科研生产的主要承担部门,装药车间除了要完成总量增长36%的科研生产任务,还有35项重点项目、20余项关键技术攻关、工艺改进、工艺试验需全部落实。谈及新一年的工作,李主任表示:“针对今年品种多、节奏快、难度高的严峻形势,车间紧盯生产目标,从严、从实、从细制定科研生产计划,抢抓第一季度生产黄金期。”

据李主任介绍,这份生产计划早在2024年四季度就已着手开始编写,涉及30余个型号、12道工序和130余人的工作安排,不仅提前排布各型号、各工序生产和周转的具体时间节点,更对壳体准备线和装药生产线任务进行精确到小时的排班、报班管理。“车间还持续推进科研生产模式转型升级,我们今年将通过优化工艺设计、提升硬件设备设施,加强自动智能升级、专项质量攻关等举措,将科研生产的痛点难点转化成提质增效的着力点,使人员、设备等发挥最大效率,高质高效安全地打好科研生产攻坚战。” 李主任说。

为了全力保障科研生产,加强资源配置,806所科研生产处更是统筹装药车间、机加工及部装车间、总装车间、物资供应处、质量处、运行保障处等多方力量,抓重点型号科研生产的关键工序、短线工序、瓶颈工序,组织各部门梳理出5个方面20余项主要瓶颈短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和措施,确保型号年度科研生产计划的有效落实。

稳中求进 守正创新

奏响提质增效的“交响乐”

自动混炼系统、小粉料自动化称量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储系统有条不紊地运转着,机械臂灵活舞动,配合传送带精确灵活地抓取物料、转运、入库……这是车间内绝热层自动化生产线工作的场景。

“今年我们班组一季度需要完成的工作量较前一年同比增长1/3。多亏这些自动化设备,让我们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充满底气。”绝热层组组长小郝说。

同样尝到技术创新甜头的还有车间的浇注组。“人员撤离,下面开始插芯作业。”随着一声指令,浇注组的杨师傅按下按钮,只见芯棒稳稳地插入药柱之中。这是车间近期新研制的具备远控隔离功能的自动化插芯脱模设备。为从根本上保障操作人员在进行产品插芯及脱模作业时的人身安全,车间技术人员在多轮次设计方案迭代完善评审的基础上,仅用两个月时间就顺利完成设备的加工、组装及预验收工作。目前,车间研制的自动化插芯脱模设备运行平稳,不仅进一步保障了操作人员人身安全,更为高效率完成科研生产任务打下基础。

据了解,近年来装药车间大力提升基础工艺水平,瞄准新研型号积极开展工艺攻关。解决复合绝热层成型质量不稳定、超高燃速推进剂药面免整形等9项工艺瓶颈,突破新型结构装药技术等27项重点攻关,生产效率提升23%,为提高生产效率打下坚实基础。

一专多能 强强联手

奏响蓄势增能的“奏鸣曲”

新年伊始,为了应对大批量发动机生产任务,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稳定性,“发动机衬层自动成型技术”党员责任团队已经先期开展工作,跑厂家、做调研、评方案、做验证,力求解决自动化生产的拦路虎。面对生产任务紧、难度大、周期短等困难,由车间组建的青年突击队、车间拼搏突击队也吹响了集结号,时刻迎战新的挑战。

“完成任务的关键,首先是要挖掘‘人’的潜力。基于近年来科研生产的日益复杂,车间充分意识到我们不能埋头干事,更要抬头看路,谋划在前。”据车间党支部周书记介绍,近年来随着生产任务量的增长和技术难度的提高,部分岗位人手显现不足,加上车间人员退休较为集中,岗位人员紧缺,为了保障生产,更加灵活地配置人力资源,车间在加强岗位人员培育的同时,开展“一专多能”复合型队伍培养,并加强突击队的人员储备。通过培训考试,让一部分技能人员具备“一专多能”,可以互相帮助、互相替代,也让一部分管理、技术人员具备生产上岗资质,充实到车间拼搏突击队中。“今年我们打算先对一部分生产骨干进行培训试点,后续再慢慢在全车间推进此项工作,让这些人员在岗位需要的时候可以作为后备力量随时补充上岗,保证生产不停步、质量有保障。”

除了挖掘人的潜力,车间还将目光放在了数字化上。近年来车间以MOM(制造运营管理)为主线,构建了工艺设计、工艺管理、工艺应用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型,实现了设计、工艺、生产全链路数据协同,作业现场的专业化与一致性有了明显提升。“今年我们将继续深化MOM系统在装药线的推广应用,为提升装药生产的高效性和规范性整体赋能。”李主任说。

集团网群

网站链接

京ICP备13027524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元江路3888号 邮编:201109

网站管理邮箱:news@sast.cn 网站运维电话:021-24180000 传真:021-24180188 网站维护: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隐私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