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戈壁深处的首次腾飞,到问鼎苍穹的百次辉煌,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三十三载的征途上,以全胜战绩书写着中国运载火箭的传奇。这支由八院牵头组织的队伍,始终秉持“失败不起、没有退路”的信念,在逆境中崛起,在创新中突破技术壁垒,在拼搏中刷新发射纪录,将“金牌火箭”的荣光刻进每一次升空的烈焰,让中国力量在浩瀚宇宙中持续闪耀。
破局而立:以全胜之姿挺起航天脊梁
20世纪90年代,中国航天深陷低谷,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研制团队接过使命,肩负起“突围破局”的重任,开启了艰难却坚定的研制之路。
1992年8月9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迎来“首秀”。当火箭裹挟着烈焰刺破天际,成功将我国第十三颗新型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时,试验队的欢呼与热泪,打破了航天领域的低迷氛围。这次被赞“龙抬头”的发射,不仅是一次任务的成功,更是中国航天人“不服输、不放弃”的宣言。此后,团队顶住压力、精益求精,在1994年7月3日、1996年10月20日的发射任务中接连告捷,以100%的全胜战绩脱颖而出,被授予“优质运载火箭”称号,成为中国航天走出低谷的“强心剂”。
这份成功,源于“严”字打底的坚守。在物资匮乏、技术受限的条件下,老一代航天人白天扎进厂房调试设备,夜晚围坐灯下梳理技术难点,发射前顶着风沙反复核查火箭状态,用“每一个焊点都经得起检验,每一组数据都要零偏差”的执着,筑起质量防线。从那时起,“严格执行规定、严格遵循程序、严格技术标准、严格地面试验、严格岗位责任、严格质量控制”的“六严”文化,便融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的基因,为其高可靠性奠定了坚实根基。
蓄势赋能:以创新之智夯实腾飞之基
从首飞成功到开启高密度发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研制团队从未停下优化的脚步。在任务量尚不饱满的阶段,他们没有等待,而是将“慢周期”转化为“深打磨”的契机,在技术突破、流程优化、人才培养上持续发力,为后续的“爆发式”发展积蓄能量。
技术创新上,团队敢于啃“硬骨头”。为满足不同发射需求,他们率先突破“一箭多星”技术,从“一箭一星”稳步迈向“一箭四十一星”——2023年6月15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吉林一号高分06A星等41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刷新我国一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为适配国际市场,他们攻克星箭接口标准化、国际客户需求对接等难题,首次承担外来卫星发射任务,为土耳其发射GK-2卫星时,实际入轨倾角偏差优于合同要求数量级,创新性采用“动力调谐陀螺小平台”替代传统气浮大平台,既为火箭“瘦身减重”,又将入轨精度提升一个量级,让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国际市场树立起“高可靠、高精度”的口碑。
流程优化上,团队善于“挤时间、提效率”。他们始终贯彻“每一次发射都是全新任务”的理念,坚持持续改进。团队通过充分论证分析,在保证测试覆盖的前提下合并优化项目,将原本在发射区完成的部分工作前置,可将发射场有效工作时间压缩至10个工作日,创造国内现役液体运载火箭测试周期最短纪录;为适应高密度发射,团队实现测发队伍专职化,让人员组成、时间安排、工作节奏相对固化,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让设计人员能将更多精力投入产品设计;推行“强制检验点声像记录模板化、班前会表格化、测试操作标准化、岗位职责精细化”的“四化”管理,将前方保障人员从每发100人精简至49人,实现“效率与质量”的双重提升。
领跑苍穹:以奋斗之力续写全胜传奇
进入高密度发射阶段,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任务量从每年几发跃升至十余发——2022年完成15次发射,创下国内单一型号年度发射次数新纪录;2023年发射次数再破十,2024年持续高歌猛进。面对高强度挑战,团队以“一切为了成功,一切确保成功”的信念,交出了“百发全胜”的答卷,累计将三百余颗卫星送入太空,成为中国航天中低轨发射的“主力军”之一。
极端环境下,他们是迎难而上的“逆行者”。2018年12月,酒泉发射场遭遇-20℃寒潮,团队提前制定保温方案,对火箭推进剂贮箱、精密设备进行全方位防护,确保发射如期成功;2022年大暑时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气温达40℃,队员们将工作时间提前至清晨,减少开塔时间保护卫星,连续开展推进剂加注工作,比原定计划提前4小时完成任务;从酒泉到太原再到西昌,火箭跨发射场并行执行任务已成常态,队员们以“风沙大、困难大,扎根戈壁决心更大”的信念,克服地域、气候的重重困难,让每一次发射都精准落地。
多星发射中,他们是精细严谨的“规划师”。为让41颗卫星在整流罩内“坐得下、坐得舒服”,团队充分挖掘空间潜能,采取38颗卫星壁挂+3颗卫星侧壁的布局方式,用多星适配器和锥形支承舱搭建“安全座椅”,既保证星与星之间的安全距离,又避免飞行阶段的“振动颠簸”;为确保卫星安全“下车”,总体设计团队将38颗卫星按层分为6组,下方3颗卫星作为第7组,让卫星按组依次分离,彻底杜绝碰撞风险,实现“一站式精准送抵”。串联、并联、串并联、混联、侧挂、错层堆叠、内载荷等各种创新性构型分离设计,大大提升了火箭任务性,可满足国内外各方用户各种结构型卫星的入轨需求。
薪火相传:以精神之光照亮未来征途
三十三载风雨兼程,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研制团队不仅铸就了“百发全胜”的战绩,更传承了永不褪色的航天精神。从老一代航天人“憋着一股劲”的坚守,到年轻队员“每一发都是首飞”的敬畏,“严慎细实”的作风早已融入团队血脉——有些队员自进场后几乎每天复核状态、数据。用“一次做对、一次做好”的态度践行职责;有队员连续坚守5发任务,面对高强度工作仅笑着说“很正常”;中秋国庆“双节”期间,队员们放弃返乡,在发射场制作月饼、观看国庆电影,走进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在主题活动中凝聚起“勇攀顶峰担使命”的力量。
作为上海航天培养年轻人的摇篮,团队已为中国航天输送数百名优秀人才,不少成员从普通设计员成长为总设计师、总指挥,将“六严”文化带到其他型号任务中。如今,团队85后、90后成为骨干力量,他们既传承着“失败不起、没有退路”的责任感,又带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活力,让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始终保持“青春战斗力”。
站在“百发全胜”的新起点,团队没有止步。面对未来更密集的发射任务、更复杂的轨道需求,他们正推进火箭“去任务化、去型号化”改革,实现不同发射场、不同卫星类型的快速适配;探索与新一代上面级的结合,进一步提升多星异轨部署能力;持续优化设计、改进工艺,让火箭运载能力再提一步,用更多余量确保任务圆满成功。
铸箭凌云,是他们不变的追求;问天不止,是他们永恒的征途。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研制团队用三十余载的奋斗证明,中国航天的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一代代航天人用智慧、汗水与坚守浇灌的必然。这份从0到100的突破,不仅是一部火箭的成长史,更是中国航天人砥砺前行的精神缩影,将继续激励更多人为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而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