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7日,风云三号H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发射的风云三号H星是我国第二代低轨气象卫星系列风云三号的第8颗卫星,也是风云三号03批卫星的收官星。八年来,八院风云三号卫星研制团队以担当绘就底色,用奋斗书写成功,不断谱写中国气象卫星事业新篇章。
一切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
03批研制任务是风云三号卫星跨代产品,如何高质量完成四颗卫星的研制任务,更好地服务用户,让风云卫星发挥更大效应,是型号两总和项目办决策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王金华和钱斌的带领下,八院风云三号卫星研制团队统筹协调人员安排,严守质量底线,保障产品卓越,锚定研制目标,高效推进计划,风云三号卫星项目办这个100%党员的团队,以100%的责任心和100%的担当,保质保量地完成了03批卫星研制工作。
邵益凯从2010年参加工作之后就一直从事风云三号研制,他以“一次做对一次做好”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提供局部材料到构思整星方案,一路走来,他在跟各个分系统交互核对技术细节的同时,也很好地做到了对用户和两总要求的及时响应。提到成长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爽朗地笑了:“应该就是看着以为挺简单的工作,真正做起来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做成了以后也能学到很多。”
打赢技术硬仗提升载荷产品性能
面对03批卫星涵盖四种轨道的特殊要求,总体人员针对晨昏、上午、下午和倾斜轨道,通过设计仿真,工况模拟不断迭代方案,工作成果显著,促使我国成为了全球唯一同时业务运行四条近地轨道民用气象卫星的国家。
影响卫星在轨应用表现的核心是载荷产品的性能,为了提升风云卫星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八院风云三号卫星研制团队精益求精,周爱明全程参与了高光谱温室气体监测仪的研制过程。提到这台产品,她十分感慨:“这个载荷真的很厉害,大像元高灵敏度短波红外探测器和大幅面高衍射率浸没光栅实现的过程真的很难,反复流片,反复刻蚀,反复镀膜,我们做到了。”
载荷产品研制之初,大家就知道这是场硬仗,指标高、性能优,面对窄带细分下的高光谱分辨率与高信噪比指标之间的矛盾,随之而来的是关键技术攻关的难度和压力,对总体人员和研制单位来说,反复研讨是常态,加班加点是标配,为了满足质量和进度的双重要求,团队成员提前识别风险、加强现场管控、统筹优化流程,最终达成了国际首次实现百公里幅宽的高精度全球温室气体精细探测的研制要求。团队拼搏奋斗的精神正如王森源所说的:“我们觉得,只要想做,一定能做到。”
大力协同精益求精是团队的制胜法宝
立项方案论证之初,型号决定自主研制大惯量旋转载荷角动量补偿。尹海宁和朱海江牵头论证,总体、控制、数据管理和载荷等多岗位协同攻关,最终实现了多模式高精度高可靠的角动量补偿系统,已成功应用于03批卫星。
风云三号卫星载荷数量多,不仅对整星安装精度要求高,而且每一次载荷拆装的操作都必须万无一失,最重的载荷有342公斤,每一次起吊安装,都需要各方的紧密配合。提到卫星总装过程,邱军坦言:“压力真的很大,一开始晚上总睡不着觉,担心操作过程中有什么情况没考虑到,每个载荷又都很‘贵重’。”从卫星结构板交付之后,总装人员就要进行卫星装配、单机安装、电缆铺设、热控实施等多项工作,用邱军的话说:“只要操作界面涉及到星上,那么就都是我们的责任,主岗就是一跟到底、负全责的那个人。”回忆起第一次接手风云三号E星太阳电池阵展开工作,邱军对奋战的三天三夜记忆犹新,整星的位置精度、展开平台的粗糙度、操作工具的适配性,每一个细节都推敲反复很久,那一次的试验成功也让他受益良多。性格沉稳内敛,操作认真细致,工作尽心尽力,邱军是这个团队的一份子,也是这个团队的缩影。
忠于事业,衷于创新,终于成功。八院风云三号卫星研制团队以坚定的信念,进取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圆满完成了研制发射任务,对于卫星团队,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飞控任务、在轨测试、长寿命考核,后续工作也都是团队肩负的光荣使命,风云卫星人,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