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零下46℃的技术攻关
低温试验箱的显示屏闪烁着-46℃的红色数字,队长周士钧抓起阀门样件,金属的寒意穿透手套直达掌心。“就像在北极圈安装心脏支架。”旁边技术员的比喻让团队陷入沉思。挑战异常艰巨:-46℃密封没有系统的技术标准和资料做参考,技术难度相当大,当前的工艺水平也很难达到设计要求。这些困难一度让这支年轻的队伍眉头紧锁,但是坚定的信心战胜了一切。“我们没有退路,我们不是在为一次成功而努力,我们是在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周士钧的话深深激励着每一位团队成员。
接下来的10个月里,团队无数遍分析产品结构原理,创新采用了“理论计算+仿真分析+试验验证”的综合方法,反复试验、勇敢试错,在周而复始的调整中不断完善。团队成员紧密配合,收集大量产品资料进行优缺点分析,为方案论证提供支撑。其间经过30余次材质、结构、工艺等方面的改进,20余次设计优化及验证,50余次摸底试验和60余天在-46℃、常温和70℃交变温度运行,团队最终顺利完成产品研发定型,并取得德国TUV SIL认证,实现了公司低温阀门“从0到1”的突破。在这期间,团队还攻克了6项关键技术,一举打破了技术壁垒,项目产品获得国家科技成果鉴定,通过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TR平均修复时间认证,这意味着团队研发的轴流式调压系列产品已经比肩国际先进水平。
突围:300页图纸的智慧较量
2020年盛夏的研发中心,比酷暑更加难以驱散的是攻关的焦灼,团队骨干们围坐在铺满图纸的会议桌前,空气中弥漫着咖啡与风油精混杂的气味。如何将“技术的紧箍咒”转化成“耀眼的成绩单”,团队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这些参数密码必须破译!”工艺组组长顾俊杰的手指在复杂流道图上反复描摹。键盘敲击声与运算器按键声此起彼伏,当迭代计算跳出理想结果时,东方既白。仅仅用了2天时间,团队就吃透了多达300页的技术资料,完成了近2000行的性能优化迭代计算。正是这种“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执着,让他们独创的“交错式”节流孔布局技术,最终实现降噪效果提升20%。“随着自研的高端轴流式调压系列产品投入市场,我们有一种梦想照进现实的感觉,从‘跟跑’到‘并跑’,希望以后我们可以‘领跑’!”谈及此处,团队成员们都难掩激动之情。
蝶变:航天基因的跨界赋能
2022年深秋,随着项目产品投入市场,团队秉持“出品必是精品”的产品理念,确定了“以技术赋能,从源头降本”的工作思路,瞄准产品的核心部件,阀门壳体成为第一个降本攻坚的目标。
“传统锻造壳体虽然质量稳定,但它高昂的成本与漫长的生产周期,成为了制约我们产品竞争力的瓶颈,”团队壳体设计负责人阮若冰讲道,“研发服务市场一直是我们团队的重要目标,所以当我们认识到壳体优化能够从源头降本之后,尽管很难,但很有动力,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对阀门壳体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新。”
经过前期技术摸排与多方调研,团队最终决定对材料和工艺进行全面升级。随着引入仿真分析、虚拟装配等高效率设计工具,团队如同解开九连环般破解了铸造工艺的困局。最终,新壳体在仿真系统里经历了百万次数字风暴的洗礼后,不仅完全满足了性能要求,成本还降低了30%,交货周期更是缩短了50%,不仅实现了产品的降本增效,更为公司赢得了宝贵的市场竞争优势。
从跟跑到并跑,这支传承着航天精神的团队用五年时间改写了行业格局。如今,他们的产品已守护着燃气能源输送大动脉的安全运行,而实验室的灯光依然彻夜长明——墙上的任务进度表显示,新一代智能调压装置的研发已进入关键阶段。这一切都在印证着那句话:“航天人的星辰大海,既在寰宇之间,更在实干报国的征途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