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浩瀚,其瑰丽让多少人心驰神往,其神秘吸引着多少人探索的梦想。一代代航天人以航天报国的星火之力,一步步探索、一点点突破,不断擘画“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新蓝图。
八院812所特级技师宋华辉就是其中一员。投身航天事业以来,他心无旁骛地在结构装配领域深耕近30年,创造了百余颗航天器结构装配“零差错”的优异成绩。他始终坚守航天报国初心,牢记航天强国使命,用实际行动在工作中践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劳模精神,以新征程上航天高技能人才的新贡献,展现新时代航天产业工人的新面貌。
敢挑重担
矢志追求“零差错”
但凡了解宋华辉的人都会用“稳”来评价他。话语不多,却沉稳有力、严谨细致,这是宋华辉天生的性格,更是长期高精度工作要求和长期潜心业务钻研练就的生命品质。
从1997年开始,宋华辉便扎根航天,那时艰苦的环境并没有动摇他的决心和意志。他耐得住寂寞,扎根在一线,矢志“一次就把工作做对做好”的价值追求。
那时候,他上班钻研老师傅们的一举一动,下班盯着工艺师、设计师们认真求教,总是最后锁门的那个人。有时他钉在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图纸边缘翻薄了,工艺书搓皱了,密密麻麻写满的草稿纸换了一叠又一叠。暮去朝来,一点点磨出的真功夫使他从同批技能工人中脱颖而出,逐步成长为卫星结构装配的领军人才。
20多年来,宋华辉坚守在航天器结构装配一线,努力把平凡工作做到极致,从最开始的卫星装配到后来的各种航天器的装配,创造了百余颗航天器结构装配“零差错”的优异成绩。
为了保证航天器的质量,他持之以恒地与误差较量,带领团队钻研如何从测量源头提升精度。知识不足就查阅期刊论文,数据不够就调研行业先进测量设备,经过多年经验积累,他总结提炼形成一套结构精确修整“一看一拍一测一切”的“四个一”工作法,稳妥可靠地完成了历次精度修整任务,得到研制队伍“卫星交给宋华辉最放心”的高度评价,展现了作为卫星结构装配的领军人才的过硬本领和作风。
勇于创新
勇于挑战“不可能”
面对航天器技术发展给结构装配带来的越来越大、越来越难的困难和挑战,宋华辉深耕作、细探究,迎难而上有效解决难题瓶颈,一次次挑战“不可能”,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
风云四号卫星载荷安装平面精度要求很高,一度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宋华辉查阅大量资料,通过反复测试和大胆探索,研究出系统误差测量补偿方法,将产品加工精度提高1倍以上,载荷安装平面加工精度大幅提高,保证了多载荷在轨高精度成像,助力我国气象卫星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面对火星环绕器装配过程自重变形误差大、高精度高稳定装配难度大、精度保证难度大的挑战,他深入钻研、反复揣摩。
他沉下心来,自己动手一遍遍反复试验,最终研发出一种系统,有效抑制了加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颤振现象,助力卫星突破在轨高精度观测的难题,对支撑火星环绕器分离及在轨可靠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对我国新型卫星多项迫切需求对结构修整技术带来的巨大挑战,宋华辉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进行攻关,终于摸索出一种全新的精度补偿方法,成功突破了我国航天领域亟须解决的精密装配修整的瓶颈。
甘于奉献
言传身教做“人梯”
在难活和苦活面前,宋华辉总是工作摆在前、得失退身后;在荣誉和奖励面前,他总是“让年轻人先上,多给他们机会”。
这么多年来,他既身先士卒传承好、弘扬好航天精神和新时代北斗精神、探月精神,以及老一辈航天人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航天优良作风,也以身作则地将这种精神和作风传承下去,鼓舞了身边很多人。
他以“一人进百步,不如百人进一步,技术要传给更多的人才会有价值”的胸怀“传帮教带”,对团队既严格要求又无私帮助,用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铺就年轻人成长“快车道”,先后手把手培育出了10多位徒弟,目前均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一线骨干。
作为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他不止步于做一名传统意义上的“能工巧匠”,而是努力地自我拓展、自我提升,先后参与完成技术课题研究10余项,编写论文、发明专利10余项,将工作中总结的绝技绝招应用于产品生产过程,形成行业标准、操作规范和培训教材,充分体现了对卫星精度的“精益求精”、对卫星修整的“细致入微”、对技能提升的“永无止境”。
宋华辉把工作当成最大的兴趣,沉心静气提炼绝招,咬牙不断突破“不可能”,用“零差错”印证着自己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坚守航天器装配工作近30年,他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这份执着坚守与航天报国的初心使命,将指引着他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