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一粒粒沙子汇聚成塔,我的工作就是把无数太阳电池片变成航天器的‘能量心脏’,将光转化为电,让中国航天器‘能量满格’。”作为一名太阳电池领域的攻关先锋,八院811所马聚沙这样定义自己的使命。
逐梦航天,
锚定“值得用10年去奋斗”的目标
2011年一个深秋的凌晨,还是学生的马聚沙刚结束一整天的实验,归途中疲惫的身体猛然被“神八”与“天宫”精准对接的新闻激活。在深感祖国强大的同时,这个常年与光伏材料打交道的年轻学子突然领悟到:“这才是光伏研究的终极战场!”毕业后,他坚定地选择投身航天事业。
初入职场,从太阳电池阵设计师做起的马聚沙没有满足于仅仅完成图纸上的设计工作,主动承担了材料开发、工艺改进、设备研制等多项技术工作。他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常年扎根在实验室、车间、测试场。面对棘手的问题,他总是主动迎上、刨根问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无数次挑灯夜战,实验室的灯光是他忠实的伙伴;一次次激烈的技术讨论、一次次失败后的重新站起,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
“老一辈航天人用算盘和草稿铸就了伟大的航天精神,我觉得新时代青年传承航天精神的起点是锚定一个‘值得用十年去奋斗’的目标,在逆境中不断提升自我。”这是马聚沙不断探索、不断突破的动力源泉。
护航“心脏”,
为太阳电池阵穿上“防护铠甲”
“干航天,最难的是要不断突破自己的认知边界。”马聚沙坦言。他入职航天后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是给航天器的“心脏”——太阳电池阵穿上“防护铠甲”。
太阳电池阵是航天器唯一的外部能量来源,被称作航天器的“心脏”。但这颗至关重要的“心脏”却需要长期暴露在恶劣的空间环境中。如何提高其稳定可靠性,是马聚沙面临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技术难题,马聚沙在较短时间里通读了千余份技术资料,结合相关技术进展,提出了一套全面的防护策略。
“针对太阳电池片、传输电缆和承载基体不同的特点,我们需要开发一项新技术。”实验室里,他和伙伴们历经上百次的试验,不断地寻找着最佳的解决方案,最终成功为太阳电池阵穿上了一层坚固的“防护铠甲”。
“太阳电池阵的性能极大提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马聚沙说,“如今这项技术成果已用于几十个低轨产品。”
编织“金丝带”,
铸就空间站“能源大动脉”
如果说太阳电池阵是空间站的“心脏”,那么扁平电缆就是能源传输的“大动脉”,它负责汇集和传输来自数百平方米的太阳电池阵发出的电能。为了让中国空间站实现“能源自由”,打造一条性能卓越的“能源大动脉”势在必行。
马聚沙和他的团队再次接下重任,一干就是整整十年。
扁平电缆接口约束多,空间环境防护要求高,研制难度巨大。每一种材料的选择,都让团队绞尽脑汁。制造过程更是难上加难,需要在全国多家优势单位协作完成。
为了确保每一道工序都做到尽善尽美,他带领团队全力攻关。他们将每一道工序的工艺细节掰开揉碎、反复研究,将预防工作做到极致,像呵护婴儿一般,奔波于各地,贴身跟踪生产。无数的汗水,最终换来了扁平电缆的按时交付。
2022年,中国空间站完成了举世瞩目的在轨组装,超大面积的柔性太阳翼在太空中徐徐展开,两侧的“金丝带”扁平电缆如艺术珍品般流光溢彩,马聚沙带领团队填补了我国相关领域的空白。
十余年间,马聚沙发表科技论文3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多项,先后斩获上海市优秀发明金奖、集团公司十大技术突破奖等荣誉,研发的高效太阳电池阵及传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十年追梦,十年圆梦。马聚沙用行动证明:航天精神是信念,更是躬身实践的担当。他的故事,是千万航天青年的一个缩影,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航天强国梦想,用青春书写着中国航天的壮丽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