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党的建设 新闻中心 产品与服务 人力资源 信息公开 微信矩阵
新闻中心
企业要闻
一线新闻
人物风采
媒体聚焦
视频中心
专题网站

人物风采

赓续弘扬航天精神丨跨界·共生:90后工匠劳模的成长跃迁密码

来源: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日期:2025-07-11

入职两年即夺得上海市数控加工中心技能竞赛第一名,这位来自八院800所的90后工匠用实干和巧思诠释热爱。从操作工到工艺师,他跨界融合,成长为数字化产线技术负责人;从全国劳模唐建平的徒弟,到编书育人的“金牌教练”,他把劳模精神的接力棒代代传承。用他的话来说:“爱好和创新是一场磨炼耐力的马拉松。行动,让每一次努力都不落空。”

热爱+实干+巧思=工匠

是因何选择航天的?如何成长为复杂结构件精密加工的行家里手的?回忆起十几年前刚从学校毕业,初到唐建平班组的那段懵懂时光,不善言辞的任培强若有所思:“可能是因为喜欢,所以从心眼儿里想去研究它吧。”

任培强入所没多久,周围的同事就察觉到他的与众不同:他每天从早到晚紧跟着老师傅的脚步,牢记一招一式。班组长、技术人员、车间负责人,他虚心向每一个同事求教。“我提的问题,旁人或许觉得很傻,但是我学会了、理解了,就成了自己的知识。”任培强说。凭着这股子干劲儿和闯劲儿,他很快便熟悉了航天产品的数控加工操作。怎么操作最好、什么参数最优,他总是能获得远超同龄人的加工经验。

“想要当工匠,就要学会巧干,要善于找方法,尤其是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作为同事眼中当之无愧的创新达人,任培强直言,他解决问题的灵感其实就在生活中,从墙上摆动的钟摆联想到蜗轮蜗杆传动、用橡皮泥“放大”零件填充状态……每一个破解现场难题的巧思背后,都离不开他的多观察、多联想。

融合跨界,不断刷新能力边界

“办法总比困难多”是任培强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想要做别人干不了的事是他的追求,凡是难活、烦活、苦活,他都争着抢着去锻炼自己。一身过硬的本领让他先后完成了10余项国家重点产品关键件的首件加工任务,取得了40余项攻关成果……“活儿交给任培强,我放心!”车间负责人说。

在任培强看来,一名工匠要“会融合”,机加工是一个紧密关乎人机对话的专业,它要求技能和技术完美结合,因此要时刻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持续不断地学习,既要掌握实操技能,又要具备充分的理论知识,还要会编辑程序和工艺优化。他利用自身在实操技能、工程应用、现场加工方面的优势,刻苦锻炼技能,恶补专业知识,实现1+1>2的效果,取得加工中心高级技师和工程师“双证”。

他热衷于探索智能制造新工艺、新设备开发和各类“跨界”融合的新技术、新模式。深耕数字化智能制造技术,系统学习信息化采集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物联网交互技术,开发了相关数据采集方法,完成98%以上的车间设备入网,实现一键排产,打通了数字化产线“最后一公里”。他还首次提出了“万物互联”的积木式生产单元平台概念,为单元产品结构单一、换型生产成本投入大、时间久等痛点开出了一剂“良方”,蓝领光芒在“老厂换新”中不断释放。

“金牌教练”架设传承之桥

航天热土上传承的,不仅有航天精神,还有薪火相传的匠心技艺。一路走来,任培强把自己的实践经验进一步精炼、升华,先后总结形成专业技能课件36项,编制了用于指导现场作业生产的操作加工工艺570余篇,参与2本校企合作教材编写……让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成为一群人的“技能库”,帮助单位打造出一支技艺高超、能征善战的机加工队伍,把个人力量最大限度地转化为集体力量。

作为“头雁”,他不仅努力让自己飞得更高,更致力于带领“雁群”飞得更远,当好“金牌教练”。他担任上海航天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评员、上海航天数控竞赛教练,出色完成了上海职业技能等级社会化认定考评工作;同时积极参与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和学生企业实践活动,培训院校师资60余人次,学生200余人次……传承航天精神、弘扬工匠精神、传播劳模精神,从全国劳模唐师傅手中接过的接力棒被传递到无数有志青年手中。

一双巧手、一念执着、一颗匠心,金属雕花、坚定从容。传承航天精神攻坚克难是任培强的心之所向,也是源自这片航天热土上涌现出的三代全国劳模薪火相传的时代召唤。在最靠近生产的地方,凝结出最实用的智慧,90后匠人已然成长为了航天强国建设新一代的脊梁。

集团网群

网站链接

京ICP备13027524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元江路3888号 邮编:201109

网站管理邮箱:news@sast.cn 网站运维电话:021-24180000 传真:021-24180188 网站维护: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隐私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