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党的建设 新闻中心 产品与服务 人力资源 信息公开 微信矩阵
新闻中心
企业要闻
一线新闻
人物风采
媒体聚焦
视频中心
专题网站

人物风采

连战连捷,用成功书写荣耀

来源: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日期:2024-05-27

4月25日

神舟十八号发射成功

4月30日

神舟十七号成功返回

5月3日

长征五号成功发射嫦娥六号

5月7日

长征六号丙首飞一箭四星圆满成功

5月9日

智慧天网一号01星成功发射

5月12日

长征四号丙成功发射试验二十三号卫星

成功是航天人的使命,也是航天人的信念。在不到20天的时间内,上海航天先后完成了一系列重大型号的发射任务,弹箭星船器各领域捷报频传,用成功书写属于航天人的荣耀和担当。

“把每一次都当成第一次”

微风轻拂,红旗招展。4月25日18时许,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前人头攒动,伴随着阵阵欢呼,叶光富、李聪、李广苏三名航天员领命出征,踏上了巡天之旅。

即将迎来花甲之年的陈为师傅亦在欢送的人群中,这是他参加的第十七次神舟飞船发射任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了。即将退休的他,全程参与了所有神舟飞船和天舟飞船的总装。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八号,从天舟一号到天舟七号,三十多年来,陈为陪伴着两船从上海到北京,再到酒泉、文昌,一路护航。“哪怕再小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产品质量问题。”“哪怕再难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总装技术问题。”“哪怕再多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生产进度问题。”这是他给自己定下的原则。如今飞船的每一步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都已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中。

20时59分,长征二号F火箭点火起飞,托举着神舟十八号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遥测信号正常!”“帆板展开正常!”伴随着成功的喜讯,陈为舒了一口气。谈起“一辈子只做了一个型号”时,陈为感触颇深:“确保成功,是每一个航天人的使命和责任。”他说,“哪怕是最后一次,也要当作第一次来做!”

“胜利来自对每一个细节的把控”

5月是戈壁换装的季节,万物在静谧中积蓄绽放的力量。中午时分,一声巨大的轰鸣响起,炽烈的尾焰直插云霄。“成了!成了!”参试序号全部成功,标志着上海航天装备竞标团队本阶段工作顺利完成。

临近发射前,90后设计师小贺发现了设备一处电压的不正常波动。高度的敏感性提醒着他立刻上报。团队上下严守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坚持“不放过任何细微问题,不带着风险上天”的理念,快速开展实验复现了问题,随后一鼓作气对各设备单机进行了复检复测,并对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最终将问题定位在设备地线上。通过现场检修,大家成功解决了问题。隐患排除后,大家都长出了一口气。小贺和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航天的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细节决定成败,胜利的背后是紧抓每一个小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小问题。

九天连战连捷,取得了发发成功的成绩,彰显着队员们秉持着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自我要求,大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克服了一道道指标硬坎、爬过了一个个技术高坡,创纪录地收获了这一阶段的辉煌成果。后续,团队将继续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以赴,为圆满完成下一阶段的任务做出新的贡献、再立新功!

“追逐梦想的脚步永不停歇”

5月3日下午,突如其来的阵雨中,长征五号刺破乌云,稳稳地将嫦娥六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忙碌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试验队员坚守在岗位上。“这次飞行任务预计53天,嫦娥五号的飞行任务时间是23天,飞行程序工作量是翻倍的。”遇到电总体主任师刘志强时,他正在从文昌赶往北京的途中。在执行两个半月的发射场电测任务后,他马不停蹄前往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继续备战。飞行程序的审查、指令计划的确认、协同工作程序的一致性校验,四千余条指令码的逐一核对等等,他和队友们宵衣旰食、不敢有一丝懈怠。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后,他们用饱满的热情点亮每一个夜晚,24小时轮流值班,日夜坚守监视终端、有序记录参数、实时汇报状态,确保每一个动作环节的精准控制与判读。“踏月而行、循梦奔跑,无论是23天还是53天,我们时刻准备着,轨道器必将在探月之路上飞得更远!”刘志强如是说。

对于上海航天轨道器研制团队来说,嫦娥六号并不是在嫦娥五号上“简单地复刻”,轨道器上不仅全新搭载国际载荷立方星,由于轨道器要贯穿飞行任务始终,还需要满足逆行轨道飞行需求、月背通信方式,以及翻倍的在轨任务时长,所以就需要对轨道器的构型布局、结构、综合电子、总体电路、热控、软件、飞行程序进行新一轮复核与适应性更改。与此同时,团队对各项指标的优化也从未止步,缩短测试周期、提高产品指标精度、增强单机可靠性……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探月精神,他们用奋斗将梦想写入灿烂星河。

“做长征路上‘成长的力量’”

5月7日凌晨,试验队驻地的走廊里不断响起脚步声,大家有序地奔向自己的岗位开启发射倒计时工作。11时21分,宛如春日里的一声惊雷,长六丙火箭拔地而起,直冲云霄。随着宣布“长六丙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声音响起,这枚新火箭正式入列“长征家族”,而和它一起踏上长征路的,是每一个鲜活的火箭人。

长六丙研制队伍里,大部分是从长征六号立项时就一起并肩作战的人,也有中间还参与长六甲首飞的人。相比于当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这一次他们多了一份干练与稳重。九年亲历两次火箭首飞的王东保,如今已是长六丙火箭副总师,在见证新火箭“快速成长”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成长的力量”。

从立项到首飞,长六丙的研制仅历时3年,高达95%的产品化率源于长六丙对其他型号成熟产品的继承,“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复制品,长六丙有着完全不同的研制思路以及多项关键技术的升级换代。”王东保的心里有一本账,长六丙有哪些不同于现役型号的特点、哪里需要重点关注,他都如数家珍、了然于心。作为一款面向商业航天市场的新火箭,如何在为用户提供“国家队”服务质量的同时实现快速履约——“去任务化”是他和团队给出的最佳答案:最大化统一产品的状态,先打造出一枚可适配多任务要求、可滚动组批投产的“标准火箭”,在后期发射任务明确后,可按照卫星配套要求,对“标准火箭”开展适应性的“加装和改进”。超越自我、向新而行,随着长六家族的不断壮大,如王东保一样的火箭人早已从探路的“年轻派”成长为名副其实的铸箭“实力派”,并与这枚新火箭一起,踏上了新的“长征路”。

“用‘硬实力’成就成功的‘高光’”

四季如春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智慧天网试验队员正在翘首企盼卫星成功发射的消息。5月9日上午星箭分离,卫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来不及感受成功的喜悦,试验队员又投入了忙碌的飞控工作中。

“遇到问题,大家一起解决,我们要相信自身实力。”在遇到技术难题时,项目办主任徐云东总是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当时任务最大的“拦路虎”,已发射的卫星在太空中要开展一项在轨分离。在轨分离将面临各项风险,机械可靠性、冲击适应性、碰撞规避、自主上电……一个个“技术桩”对团队提出了挑战。凭借着自身过硬本领,徐云东挺膺担当牵头组织研制团队全面梳理在轨分离的各项技术风险,设计了基于分离螺母的高可靠点式分离方案,逐一解决各项技术难题的同时精准规避各项风险。

从“设计”到“投产”,他昼夜不息只为顺利分离。初样阶段的几十轮仿真计算,全面摸底排查了分离方案;分离试验中数百次模拟分离工况,获取了分离关键的技术参数并优化分离策略。最后,在正样产品投产阶段他精益求精进一步迭代技术方案。“关关难过关关过,事事难成事事成,”徐云东凭借自身的“硬核实力”攻克一次次难题,收获一次次成功的“高光”时刻。

5月12日,随着长征四号丙成功发射试验二十三号卫星,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圆满完成第104次发射任务,在新的百发征程上续写新的荣耀篇章。一次次通往成功的路上,每一位试验队员既是成功的见证者,也是践行者。试验二十三号卫星试验队员在成功后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在东风里度过了一个春天,愉快圆满!”春天已悄然过去,但在春天里书写的关于成功的故事,成为未来的完美序章,支撑着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加速迈进。

无论何时何地,航天人将永远坚守自己的使命职责,用成功履行自己的承诺,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首责,加快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用实干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

集团网群

网站链接

京ICP备13027524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元江路3888号 邮编:201109

网站管理邮箱:news@sast.cn 网站运维电话:021-24180000 传真:021-24180188 网站维护: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隐私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