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党的建设 新闻中心 产品与服务 人力资源 信息公开 微信矩阵
新闻中心
企业要闻
一线新闻
人物风采
媒体聚焦
视频中心
专题网站

企业要闻

“九”经考验,再绘宏图丨天舟九号八院试验队发射场侧记

来源: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日期:2025-07-21

2025年7月15日5时34分,天色尚暗,文昌航天发射场却已热闹非凡。此时,东方泛起鱼肚白,晨曦如轻纱般初露,金色的微光洒在广袤的大地上,为这片承载着无数航天梦想的土地披上了一层神圣而庄严的光辉。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浮躁,唯有航天人沉稳而坚定的脚步,在寂静中奏响了一曲迈向星辰大海的奋进乐章。

随着发射进入倒计时,所有人屏息凝神,热切的目光聚焦在长征七号火箭上,它背靠海天,托举天舟九号奔向中国空间站,再次开启空间站“快递”之旅。

“5、4、3、2、1,点火!”烈焰喷腾,观礼人群的欢呼声融进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八院试验队队长丁同才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曲线,眼神中透露出专注与坚定。“以首发的心态看待每一次任务,这是我们试验队始终坚守的信念。从天舟一号到天舟九号,每一次任务都是新的挑战,每一次出发都是新的征程。”八院试验队副队长曹俊生感慨道。

以首发心态起锚,用作风建设掌舵

试验队组建伊始,便结合正在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针对任务目标、人员组成、文昌航天发射场特点,制定日常行为正负面清单。从思想认识、质量控制、流程管理、新老传承等方面提出十条正面清单,明确“提倡什么”;从保卫保密、制度规矩、生活作风、新闻纪律等方面提出十条负面清单,明确“反对什么”。通过加强试验队作风建设,为整个试验把向掌舵不偏航。

5月10日晚,天津港码头,王涛在同事们的悉心指导与默契配合下,顺利将天舟九号货运飞船运输包装箱安放在船舱内,通过海运前往文昌清澜港码头。

去年,王涛参与过码头卸船工作,对场地环境和基础流程已有一定熟悉度,而以海上运输的方式将箱体安全运送到目的地,仍是一次全新挑战。启程前,王涛需深入船舱内部,对产品箱体绑扎固定、进行运输监测布线。当他第一次沿着狭窄陡峭、没有防护栏杆的通道下到船舱时,心跳也会陡然加快,反复学习过的船舱操作手册、推演过的操作风险以及心中的那份使命感,让他以专注与从容取代了最初的紧张,做好操作手册规定的每一个动作、每一道程序。

跨越渤海、黄海、东海与南海,航行一千七百多海里,运输船最终抵达清澜港。一路上,大海展现出千变万化的姿态,而王涛与同事们时刻关注着产品的温度、湿度和压力数据。他们两人轮班、交替值守,担心错过任何异常警报,甚至在睡觉时都保持着高度警觉,神经紧绷。5月19日凌晨五点,运输船的发动机转速逐渐放缓直至停止运转,透过舷窗望去,港口的轮廓已在眼前。当队员们齐心协力,顺利完成卸船与转运工作,产品安全抵达厂房时,王涛依然感觉脚下的大地如海上行舟般摇晃。

天舟货运飞船是我国空间站的物资补给飞船,包括基本型和改进型两种型号。天舟九号为改进型货运飞船,采用3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技术,携带的补给物资总重量约6.5吨,在全球现役货运飞船中,携带物资质量最重。

八院负责研制的对接机构,是完成此次交会对接、确保航天员所需货物和试验设备顺利进入空间站的关键产品。截至目前,八院的对接机构已在轨完成36次对接、32次分离任务,均取得圆满成功。为了充分验证产品可靠性,前期对接机构开展了29个工况的29次捕获缓冲试验,同时优化进场前测试工作,将测试时间进一步缩减。这一过程中,张瑞雄、翁沈天等,始终保持空杯心态,一切从零开始,认认真真做好每一项数据的判读,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他们深知,每一次任务都是一次再出发,都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每一项技术和每一个产品。

黄铮参加了天舟所有发射任务,始终保持对工作的敬畏之心,严格要求自己,同时加强团队管理。他经常提醒队员不放过任何一个蛛丝马迹,用实际行动有效落实各岗位责任,确保自己负责的部分不发生问题。这种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和“零缺陷”的质量追求,不仅体现在电源分系统中,更贯穿于整个天舟九号货运飞船的研制与发射任务中。

沈伊慧多次参加测控通信分系统图像、话音等产品的基地测试,时刻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测试项,做测控产品的“守护者”。当天的测试数据要逐项进行判读,为了提升工作效率,她和搭档沈剑锋紧盯屏幕,将每一条遥测参数摘录出来,通过数据判读软件迅速识别异常值和正常值,并对异常值逐条分析、反复确认,既保证数据判读无遗漏,又大大减少了反复操作带来的资源浪费。

一切为成功,人人为成功,试验队狠抓作风建设,守正创新,扎实推进发射场测试与操作风险演练、质量确认、“双想及四查”等各项工作,凝心聚力保障任务圆满成功。

以团队协作固本,用梯队传承接力

试验队始终秉持“一件事凝心聚力,一条心携手共进,一群人并肩同行,一起干攻坚克难”的团队协作精神,新老航天人携手并肩,各分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信息共享、经验互通,遇到难题时,迅速集结智慧,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后方与前线紧密相连、协同作战,共同构成了天舟九号货运飞船试验任务的坚强后盾。

翁沈天从天舟合练任务开始,7 次参加天舟货运飞船任务,是八院试验队对接机构团队名副其实的“老队员”。不同于第一次进场面对陌生环境和复杂任务时的紧张胆怯,他已成长为团队中沉稳可靠的骨干力量。在对接机构的每一项测试中,都需要实时关注上百条有关指令的执行逻辑、100 多个传感器开关操作顺序、200 多个参数的变化过程,并实时做出判断确保产品运行正常。

为提升判读的效率和准确性,翁沈天和对接机构分系统团队根据综合测试流程及分系统的设计状态,编制自动化测试用例及自动判读规则,在天舟任务中逐步应用完善,对接机构测试效率提升一倍。面对新进场的年轻队员,翁沈天言传身教做培训指导,用亲身经历告诫新人:小到一根保险丝的检查、一句口令的反复纠错、一个简单操作的重复练习,都要熟记于心,但是学习不是死记硬背,通过理论讲解、实际操作讲述测试原理、工作原理、故障处置原理,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邢赛健在一线岗位上奋战了15个年头,先后参与完成了天宫、神舟、天舟等多个型号近30 个产品的总装、外场试验和靶场发射任务。如今,他对舱体的布局构型了然于心,产品的更新变化内容也能清晰分辨。每一台设备、每一束电缆、每一根管路的安装位置和安装方法都已经记在了脑海里,手上的功夫练得炉火纯青,各项总装操作也得心应手,在飞船舱内的狭小空间里都能身手利落地完成工作,产品状态井然有序。

“要在忙碌且细致的工作中保证产品不出问题,我们老队员就要承担起最重要的担子。”邢赛健深知总装工作不仅是要按时做完,更要做对、做好、做细。有时一个人在舱内工作几个小时后出来后分体服都湿了一半,即使这样他也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状态的确认,亲手完成的工作必须确认再确认。

在发射场期间,进到总装现场最早的是他,最后一个离开的也是他,开工前提前准备当天工作使用的设备和工具,下班后再确认当天工作完成的情况并收拾好总装的场地,日复一日的认真成了习惯。在本次任务中,邢赛健带领着总装的青年队伍奋战在货运飞船总装的第一线,将自己的经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在工作中他反复和徒弟们强调:“航天不是靠一两个人干出来的,是团队协同努力的成果。”

陈方旻已经有十几次发射场任务经历、参与完成了30 多套对接机构及其部件的总装及测试工作。即使每一项操作已经烂熟于心,他仍然会与队员们提前进行工作演练,仔细阅读工艺文件,对操作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风险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积极地和工艺、设计、质量等团队成员进行讨论,制定出最安全可靠的实行方案。行车操作时,他严格执行吊装指挥的口令,观察产品吊装时的状态,确保产品万无一失地进入指定位置。

老队员们以“做难事必有所得”的态度,以精湛技艺与默契配合筑牢任务根基。新队员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接过传承的火炬,从对接机构测试岗到舱体总装一线,从押运船到发射场测试厂房,新队员的成长轨迹,正是试验队“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生动注脚——他们既是被守护者,更将成为天舟未来的守护者。

杨竞翔在师傅邢赛健的倾囊相授下,以“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的态度,勤于观察、主动发问,逐步熟悉岗位内容。王东辉是新队员,在对接机构测试过程中,他认真学习每一项操作,以及每个测试的细节、步骤,深入思考每一个设计的目的和根源,保证对接机构产品数据严格符合要求,向老队员请教每一项操作的注意事项,认真核对每一个数据的准确性,思考每个数据的设计原因,时刻牢记老员工的教导:设计室里允许的“理论容差”,在发射场就是必须死守的“生命线”。每项测试结束他都将测试步骤细节和注意事项记录在工作日志中,带着这份初战的经验,形成宝贵经验。刘少华在得知加入试验队,能够将自己参与测试的型号发射升空,那一刻他不自觉泛起自豪感和责任感。每一条亲手签字的测试记录、反复核验的状态参数,都将真实地融入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发射时升腾的火焰中。

在任务期间,刘少华真正认识到:哪怕0.1 的微小偏差就意味着整个流程的重新验证,一个参数异常就可能需要彻夜的技术追溯,航天精神最动人的诠释,恰恰藏在这份极端苛刻的严谨之中。那些在普通人看来枯燥的重复确认、烦琐的交叉复核,正是无数航天人用汗水浇筑起来的坚固质量长城。

以防范风险筑堤,用担当确保成功

对于载人航天工程来说,“稳”是飞船型号追求的关键特质。已过而立之年的载人航天工程,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在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中力求精准无误、万无一失。“如今,货运飞船已进入批产阶段,在满足空间站常态化运营需求的同时,要严格防范风险,做好每一个细节,最大程度保证载人航天工程的进度与质量。”陈启忠说道。

“敬畏之心面对产品、匠人之心用于操作”是试验队的优良传统。每次重要操作之前,设计师、工艺员、总装操作和总装检验一起进行推演,把操作流程熟悉再熟悉,风险预先知悉。推演工作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推演内容深入、细化的过程,是降低操作风险的保障。每一个总装操作项目的工艺流程合理、专项测试文件的到位、岗位职责划分清晰、流程清楚、口令清晰,是使总装风险可控,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

在继承已有任务的基础上,试验队积极开拓创新,完善精细化管理,筑牢产品质量防线。在天舟九号发射任务中,首次引入数字化质量确认系统,建立了41张格式化表格,现场采集了479项测试数据、207张现场照片;现场对测试数据、照片快速上报,相关责任人快速确认,保证参试各方及时了解测试状态,确认测试结果,确保测试过程的正确性……

“通过服务器和若干移动终端的方式,在发射场测试的关键节点,通过移动终端采集测试数据、测试记录照片等,上传到服务器上,相关人员及时进行数据复核确认。”潘雷介绍。新系统的应用有效提高产品状态正确可靠性,通过数字化采集,极大便利了后续的数据分析利用。根据天舟九号基线和继承的天舟货运飞船工作日志,并结合每阶段调度会工作安排,申浩与总装实施、总体电路密切配合,按照任务流程不断推进各项工作,及时编制各阶段的报告及归档图册,保证发射任务的顺利实施。

天舟九号技术状态不变,但是相同技术状态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航天产品组成复杂,各零部件、产品模块相互影响,八院试验队始终要求队员们将“安全意识入脑入心,风险防控到岗到人”,杜绝麻痹心理,做好风险预案,加强产品质量管控,确保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任务行稳致远。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八院试验队传承航天精神优良作风,以务实行动坚守初心,用立志奋斗肩负使命,圆满完成发射任务,为载人航天工程续写了新篇章,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了新力量。在未来的征程中,他们将继续以首发的心态、严谨的作风、创新的精神,向着星辰大海奋勇前行。





集团网群

网站链接

京ICP备13027524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元江路3888号 邮编:201109

网站管理邮箱:news@sast.cn 网站运维电话:021-24180000 传真:021-24180188 网站维护: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隐私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