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党的建设 新闻中心 产品与服务 人力资源 信息公开 微信矩阵
新闻中心
企业要闻
一线新闻
人物风采
媒体聚焦
视频中心
专题网站

企业要闻

他们说,这是离星星最近的工作丨记神舟二十号八院试验队

来源: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日期:2025-05-06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入轨后,于北京时间2025年4月24日23时49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对接后,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北京时间2025年4月25日1时17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第6次“太空会师”,也是两名指令长时隔3年后再次相聚“天宫”。随后,两个航天员乘组拍下“全家福”,共同向牵挂他们的全国人民报平安。

后续,两个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站进行在轨轮换。期间,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5天时间,完成各项既定工作。

东风航天城,当箭体划破长空,尾焰留下的痕迹是航天人的浪漫;当飞船精准入轨,屏幕跳动的曲线是航天人的诗行。

这个故事写在酒泉,记录下离星星最近的工作。

聚星成炬

航天事业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征程,而是一群人的接力。从设计师的笔尖到操作员的指尖,从深夜的会议室到晨曦中的发射塔,每一个平凡岗位上的坚守,都是星河里不可或缺的光点。微光汇聚,才让火焰照亮苍穹。

时间回到两个月前,2月26日,上海,八院149厂航天站。

“一定要检查好产品清单,注意运输途中产品状态,确保产品安全。”八院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试验队队长丁同才正与押车队员做临行前的嘱咐,“一路向西北,注意天气变冷,除了关注好产品,你们自己在车上也要注意保暖。”

试验队安全保密保卫朱方强、太阳翼运输监测刘骏和电池测试邓零一在仔细检查完产品状态,确认固定牢固后小心翼翼关上了车厢门。这次他们需要跟随着产品和测试设备先行出发,火车上的10余天运输路途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随着列车缓缓驶出,八院神舟二十号发射场试验队拉开出征序幕。

3月7日

酒泉,测试厂房内

锂电池测试岗的周英洁、张振正在开展飞船主电源储能锂电池的活化工作,为了不耽误试验队大部队抵达后的进度,他们先行到达发射场开展测试工作。多次进入发射场的周英洁,这次已然能够独当一面,面对此次发射场自己工作职责的变化,她坦言:“独立承担测试一岗赋予我技术决策的主体责任,需自主研判电池容量状态,精准比对各阶段容量和电压数据的一致性要求。”设备恢复、电池测试等一系列工作她都已经可以熟练开展。“凌玉师傅告诉我‘次次进场都要以首次进场的标准要求自我’,我也正在努力做到,不放过任何疑点,坚决不让任何问题在我的手中发生!”这个看起来柔弱小巧的1998年出生的女设计师,说起话来的眼神却异常坚定。

3月14日

酒泉,机场

飞机轰鸣声渐近,运输机搭载着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在众人的期待中稳稳落地,此次,神舟二十一号将作为应急救援飞船待命。随机的舱体总装工艺员丁一然在落地后就立即开始了卸机前的准备。1999年出生的他,已经是第四次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常年奔波于上海、北京和发射场之间,让这位年轻人拥有超出同龄人的沉稳和干练。在上海,他需要关注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在北京,他需要配合总体完成各项大型试验;在发射场,他要完成整船相关总装和测试工作,“总装工作越来越细化,越来越专业,所以我们对产品的状态要做到非常熟悉,尤其是对细节的把控,这样才能做到心里放心、万无一失。”

微星发光

航天强国的征程上,伟大与艰辛始终同行。那些细微的光芒,可能是厂房里一个弯腰的背影,是测试数据前一次固执的坚持,或是发射成功后一抹悄悄擦去的眼泪。尽管这些微光并不耀眼,却足够温暖、足够坚定——因为每一颗“微星”,都在自己的轨道上全力发光。

“严起来、紧起来、动起来”,这是试验队长丁同才在进场动员会上对全体队员的要求,“作为今年载人航天工程的首发任务,我们一定要保持一如既往的战斗力,全力以赴确保试验任务圆满成功!”每天,他总是同队员们一同到厂房,有时因为开会晚了些,他也要赶到厂房看看,对于屹立在厂房正在开展总装测试的两艘“大宝贝”,他总要现场确认今天的各项工作全部完成了才放心。

19:30

酒泉,调度室

试验队技术总负责陈启忠正聚精会神盯着手中的平板,一项项仔细地查看着提交上来的质量确认数据。各类审查会、报告会、评审会是他的工作日常,对于技术问题和疑点,他不会放过一分一毫,对不放心的事项,他总是直截了当和负责人讨论,直到有明确可行的解决方案。“多看、多想,保持深思、时刻警惕”是他对每位设计师的要求,面对操作人员,他也总是耐心地叮嘱:“操作要稳,不要着急”。作为八院飞控试验队队长,北京飞控中心也是他的常驻阵地,在结束发射场的主要工作后,他来不及休息,马不停蹄地奔赴北京,全身心地投入到下一阶段任务。

“各分队要时刻牢记产品安全、人员安全,严格遵守发射场各项规章制度。”“质量确认一定要细致。”“提醒队员晚上早点休息,确保每天工作有精神!”作为试验队技术负责兼副队长的孔旭东,每天的调度会上总是会多提醒两句,因为他知道,这些队员大多都是多次进场的,经验主义、麻痹大意的心态将会对产品和人员带来很大风险。他严谨而不失温情的行事风格,将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融入每个工作细节,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整个团队。

47岁,两鬓星霜,眼神依然锐利而专注,他就是试验队技术综合杨华星。从神舟四号到神舟二十号,二十载光阴在他额间刻下沟壑,却从未磨灭他心底的那团火。人们总说,航天人的时间是以任务节点计算的——可他记得的,却是无数个不眠的夜,戈壁滩上刺骨的寒风,还有发射前屏住呼吸的秒表读数……对待技术,他一丝不苟,任何变动他都能深层次剖析出是否可行。作为试验队的老前辈,一声声“老杨”是大家对他最亲切的称呼,也是对他二十载坚守最朴实的敬意。

“沈鑫,还有一碗粉你多吃点。”面对食堂里队员们的“特殊照顾”,沈鑫艰难拒绝:“不能吃了,再吃腰粗了,下午电池口进不去了。”幽默的回答引来哄堂大笑,这常常是忙碌的试验队生活中轻松愉快的难忘瞬间。下午,总装厂房塔架上,沈鑫换上舱内专用的软底防静电鞋,匍匐爬进了仅有45cm×45cm的电池操作口,在高度不足80cm的舱内,顺利完成了5块电池的安装。漆黑的舱内,一束明灯,照亮着舱内,也照亮着他那认真稳重的脸庞,蜷缩在狭小舱内的身影,正用最沉默的方式,书写着航天人最动人的坚守。

“1号,调整电源电压为28V。”

“对接环推出到准备对接位置。”

……

1996年出生的张汉亭,已经是试验队的“老队员”。作为对接机构机械组件的主管设计师,他从事的对接机构设计工作是一项精密庞杂的系统工程,与其他各系统的协同合作,成为张汉亭在发射场的重要工作。测试前一天,他召集各岗位预先演练,提早识别并规避测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测试过程中与各岗位协调沟通,以准确口令保证产品测试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在测试结束后,他还要对产品的测试数据仔细进行“三比对”,认真复核判读结果,确保万无一失。他说:“师傅对我的要求总是十分严格。总是教导我对产品的认识不能只浮于表面,测试结果正常不代表着工作结束,而是应该沉下心去掌握原理,多想想为什么是这样设计。这样的习惯促使我能逐步成长起来,独立胜任岗位工作。”

汉亭口中的师傅,就是对接机构分系统负责人兼二分队的队长于茂华。他既是行走的对接机构“产品百科全书”,又是出了名的“细节控”,哪组数据存在历史偏差、哪个弹簧刚度多少,他总能脱口而出。“对于对接机构来说,交会对接终点的精度越高越好,而对接机构的容差范围则越大越好。所以对每一套对接机构,我们在出厂前都将进行31次捕获缓冲试验,确保我们的机构容差能力符合要求。”

如今,“金牌”对接机构已经顺利执行了35次对接、30次分离任务,这背后,是一代代对接机构研制人员用智慧和坚守铸就的传奇。在那些曾经的日夜里,他们反复推演过上千种对接工况,争论过无数个技术细节。他们说:“对接的工作其实很浪漫,就是要让两个在太空中高速运行的大家伙,像恋人牵手般温柔相会。”正是这份浪漫的执着,让中国对接从落后到领跑,让“太空之吻”一次次完美绽放。

作为电源分系统设计师的陈艺蕾,1996年出生的她从事飞船型号已6年有余,这已经是第7次参加试验队任务了,一次次的历练已经让她对发射场电源分系统的测试流程了然于胸。面对此次首次带队的挑战,她始终保持“首次要有百倍的信心,百次要有首次的标准”的态度,将每一项当天测试的数据做好判读确认,对第二天要做的工作做好推演预想,为保证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保驾护航。她说:“面对一年两艘的常态化发射,可以感受到载人飞船团队对产品与飞行方案等方面要求越来越严格,我们也在不停地为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优化航天员的体验而努力,给空间站在轨稳定运营打好基础。”

逐星闪耀

追逐星辰的人,终将闪耀星河。从神舟初征到空间站建成,每一次飞跃,都是一代代航天人用青春与热爱写就的“追星”日记。他们仰望星空,却也脚踏实地,他们的名字,从来不会镌刻在飞船之上,但始终与“神舟”二字,闪耀在浩瀚星河之中。

“5,4,3,2,1,点火!”

2025年4月24日17时17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遥20火箭喷出炽热的火焰,携带着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飞向天际。

航天人的浪漫,在于他们既相信“星星会说话”,也愿意俯身倾听每一个零件的“心跳”。聚星成炬,是他们的团结;微星发光,是他们的平凡;逐星闪耀,是他们的梦想。当我们抬头望向夜空,那些划过天际的光芒里,有他们的青春、汗水与无悔的誓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的故事,从来不是神话,而是一群普通人,用最执着的坚持,写给人间的最美情话。

集团网群

网站链接

京ICP备13027524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元江路3888号 邮编:201109

网站管理邮箱:news@sast.cn 网站运维电话:021-24180000 传真:021-24180188 网站维护: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 隐私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