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八院七〇一三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试车专用航空摄像机和603基地“用活工业遗产 传承航天文化”项目,分别入选国家文物局和工信部公布的“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八院加强工业遗产和共和国工业发展见证物的保护利用,充分挖掘资源,大力弘扬航天精神,讲好75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伟大历程、伟大成就、伟大贡献。
试车专用航空摄像机
航空摄像机是湖州七〇一三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以下简称试车台)内的重要仪器设备,原放置于试车台辅楼二楼的直测压强间内,主要用于拍摄试车全过程的压力、时间等数值的变化,为当年的试车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作为当时全国最先进的摄像设备,摄像机以3秒一测的频次对发动机试车时的数据进行实时拍摄、采集。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对发动机的性能、可靠性等进行评估。在摄影机记录下,热试车从建设初期的40秒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800秒,再到80年代的3600秒,标志着我国火箭发动机研制技术的不断成熟。为我国航天运载器的研制和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以航空摄像机为代表的原始的生产试验场所、简陋的设备仪器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忠实地记录了上世纪60、70年代航天科技水平,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奋斗史,也见证了老一辈航天人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从无到有地摸索科技规律,以百折不挠的坚韧攻克难关的创业史,是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具体表现。回首这段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历史,不变的是航天人爱国奋斗的初心。他们为国争光的信念、自力更生的豪情,协同奋斗的意识以及百折不挠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贯穿时空,直抵内心。近年来,806所深入挖掘试车台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故事,将工业遗产蕴含的奋斗故事、科学作风和文化内涵提炼出来,与当前时代相融合,作为坚定航天报国志向和航天强国信念的力量源泉。同时,积极创新方式,对原有展示馆进行改建,融入实景、实物,拍摄制作《穿越时空的青春对话》《风暴铸魂》等5部视频短片和微电影,教育引导员工接力传承航天前辈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在强大的压力面前坚定信心,在纷繁的物欲面前坚守初心,把“国家需要”与“自我实现”相结合,把“干惊天动地事”与“做隐姓埋名人”相融合,为实现航天梦提供不竭动力。
中国航天603基地
作为中国第一个成规模的探空火箭发射场,603基地仅用3个月即建成启用,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为我国卫星回收、空间生物乃至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做了诸多突破性的尝试。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钱学森、赵九章、郭永怀、王希季、钱骥、杨嘉墀、姚桐斌等都曾在603这片热土上留下奋斗的足迹。
603基地辉煌的历史,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无疑是汇聚着无数先辈初心的精神家园,属于探空火箭的那块里程碑,永远不会被忘记。这片土地为更好地开展航天传统教育、传承航天精神、加强航天文化建设持续提供着有力的硬件支撑。航天八院进一步加强保护603基地塔架等建筑群,定期开展相关设施状态的检查和修缮工作,修旧如旧,展现603基地深厚的历史底蕴;进一步组织挖掘历史资料,做好老专家的采访和资料收集,持续完善展示馆陈设展览工作,广泛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老物件、图片和影像资料,开展相关历史编研和开发利用;结合未来园区建设规划,推进后续文化载体建设,设计标志性文化景观和雕塑等,形成与603基地历史地位相匹配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景观;进一步加强与其他航天历史文化基地、地缘历史文化区域的联动策划,形成特色文化路线,发挥优秀文化遗产集群效应,讲好航天文化故事、工业文化故事,更好地服务、回馈全社会,不断发挥工业遗产的社会价值,逐步拓展航天精神教育基地的内涵,将其建设成为中国航天的文化高地。
后续,603基地将持续弘扬航天精神,为国家和社会提供航天优秀文化滋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树立打造富有责任感、道德感和正义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形象,向着“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航天梦砥砺前行。